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创·变
“走”出新学校变革的“加速度”
——浙江省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选课走班”纪实
王 蓉

    一所从零开始的新学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又成就师生的变革之路?借鉴已有经验的学校变革,怎样平稳“走”过阵痛期?浙江省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在名校长黄建刚的带领下,以“选课走班”模式为起点,5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又“高”又“实”,走出了一条新学校高起点的变革之路。

    ————————————————

    “素,太素了!一所学校什么像样的文化建设都没有!”黄建刚一到浙江省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就被这所学校的“一穷二白”惊掉了下巴。

    作为宁波市名校长,2019年黄建刚被人才引进到温州市瓯海区,担任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当时,这所九年一贯制的新学校刚刚完成第一期5栋教学楼的工程建设,9月份开学就要投入使用,而第二期4栋教学楼还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学校没有运动场、停车场,更没有像样的校园文化布置,图书馆前堆满了建筑垃圾……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从零开始。于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校训很应景地安放在2号楼楼顶,校歌也定名为《千里之行》……

    怀揣新使命,开启一段变革新旅程

    黄建刚心怀建设一流学校的使命,提出把学校建设成“温州一流,瓯海标杆”,并为之设计了变革的目标和路径,“学校的变革,早做晚做都得做”。他要早做的变革便是采用“选课走班”,取消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实施分层教学、走班上课。

    黄建刚曾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参加过培训,深知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能撬动学校整体变革并提升管理效能。为了这场变革,他静静地等待了一年,并在思想和心理上做好了领导变革的准备。

    2020年,学校决定在七年级启动选课走班,六年级尝试选课走班。尽管黄建刚书桌上摆着《选课走班100问》《重新定义学校》等书籍,他也为改革做了充足准备,但实践起来依然困难重重,他多次提到自己内心非常彷徨,甚至他的微信名也变成了“彷徨”。

    当时,教师队伍尚不稳定。每年都有一批教师因考上正式编制而离开学校,学校不得不启用一些年轻教师担任重要角色。应届毕业生兰程婷刚从温州大学毕业,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期之后就开始担任六年级段长。黄建刚后来承认:“实在是没有办法,大家只好带着委屈上路。”

    学校组织教师在北京亦庄实验中学跟班学习;回到温州又邀请相关专家对校长、教研组长等人员分批培训。2020年8月初,全校行政人员经历半个月的“魔鬼式”培训后“上岗”,从9月初开始尝试选课走班。根据学生情况首先分层设“班”,其中钱学森A班学习进度最快,涉及一些高阶知识,专门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并允许他们跳级;钱学森B班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其他3个层级的教学也依此安排。这样的分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的“语境”中学习,真正做到差异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生一课表,新“试验”迎来阵痛期

    选课走班落地的首要任务是排课表。这个重担落在初中部教导主任黄双华的肩上。后来回想起这段经历,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说:“那段时间双华真的很难!”

    按照传统的编班,七年级256个学生可编7个班,只需要排7个班的课表;现在要根据学生的自主选课实现人手一张课表,则要排出256张课表。此外,选课走班之后没有行政班了,学科班如何抓质量?学生又怎么自主管理?学生的归属感、班级荣誉感怎么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么培养?

    黄双华只认死理:班额变小了就好办,教师一个个去“盯”,总能把学生“盯”好。

    “一生一课表”反复修改多次才定下初稿。拿到课表第一周,很多教师就找黄双华理论,说原本一周十几节课,现在一下增到了20多节,甚至有教师激动得拍桌子。学生选的课因为教师不足只能改为自习课,以至于有的学生课表一天出现3节自习课。

    教师不够,教室和桌椅也不够。走班之后,教师还发现课堂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管纪律、报名单,课后作业收不齐,教室脏乱差,学生缺乏归属感,这些问题就算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颇感无力。

    黄建刚还在综合楼碰到一个“找不到教室”的学生;体育教师宋新星发现有个学生连续上了3节体育课;温馨越排完自习课的教师后,发现没有几个教师去管自习,她只好把学生集中到一个大教室统一管理……

    问题似乎越来越多,教师群体中的负面情绪也相互“感染”。9月底,语文教师张宗茹找到黄建刚,哭诉自己教了3年书第一次感到无力和惶恐,甚至有学生问她“自己是实验品吗”……

    黄建刚肉眼可见的憔悴起来。尽管教师的抱怨不少,但也没有一位教师公开表示这样的教学变革毫无意义,必须叫停。

    英语教师钱育珍的一次发言深深触动了大家:“事情已经发生了。对我而言,要做的就是怎么在这个模式下发挥我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抱怨的话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是的,在变革面前,每一位教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是重新定位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构建好生态,选择更科学的“运行图”

    黄建刚带领教师一起反思9月的混乱和不当之处,并决定国庆节假期行政干部不休息,紧急调整变革方案——学校变革步子走得太快了,不能全盘照搬北京市十一学校模式,有些不具备走班条件的艺体学科必须暂停,从文科、理科开始走班;重新排课表,丰富课表信息,不仅有课程名称,也要有教室位置;每个教室前放置作业柜并划分科目区域;师生熟悉学科教室和导师班教室,模拟走班流程、交作业流程;减少白天自习课,明确学生打扫卫生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制定自主规划单……

    国庆假期结束后,师生回来上课,发现教学秩序好多了。

    温鑫越所在的七年级开始尝试导师制。白天学生以学科班的形式走班上课,但出操、午休和晚自习时则又回归行政班的形式。行政班其实就是导师班,导师不仅负责自身的走班教学,还负责行政班的日常管理。

    “这个学校很有可能就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个‘作品’,我很想把这个学校办好。”一场好的学校变革需要一种良好的生态,而良好的生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识,特别离不开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为了避免家长群起反对甚至投诉,黄建刚组织筹备了家长会并做了充足的准备。尽管家长大多不了解选课走班到底是什么,但校长的真诚和决心还是打动了他们。大家都相信学校是在做一件对孩子成长具有长远意义的事——黄建刚很庆幸遇到了一批宽容的家长。

    到了期中,黄建刚犹豫再三后,决定参与集团校几所学校的联考。尽管过去的两个月里,9月是无序状态,10月调整之后才勉强上完新课,成效如何无法评估。

    这一次,学校选择社会学科小试牛刀,结果振奋人心。因变革导致的低迷涣散的人心又重新聚集起来!

    坚持,终于等来了转机。

    师生共精彩,新跑道上高速运行

    学校教学终于慢慢走向正轨。学生渐渐习惯了走班上课,也发觉走班能带来更多欢喜;而教师也从郁闷的情绪中慢慢地走了出来。

    温鑫越发现,把学业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进度可能慢一点,课堂效率却能提高。学校自主管理学院的学生真正去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做到每天按时、按点,也非常具有责任感。有学生认为,通过走班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交往面会更广。原先处在第二层级的学生小雷在考试中一跃而上,考到了第三层级,但他没有调班,他想留在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层级。

    张宗茹也发现,学生作业交得齐整了,教师可以直接去柜子里拿作业,而不用一个个去盯。一个在第一层级的学生考到了班级第一,他把好消息分享给了张宗茹——在传统班级里,他可能永远都考不到第一,在这里却能享受到进步带来的喜悦,这个学生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

    教室被赋予了学科特色,这让学生觉得很有趣,也很有归属感。他们参与了学科教室的建设,也参与了对自己的赋能……

    3年后,这一届毕业生不出意外地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无论学业成绩还是学生生命状态都令人刮目相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相信,选课走班和导师制体现的是教育公平——在注重差异化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基础,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自己最适合的跑道上奔跑,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做起来却不容易。

    但是,这样做真的很值得。

    2022年6月,一场围绕选课走班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举办。学校师生代表分别作了“我的年级我做主——扁平化下年级主任的日常”“在属于我的跑道奔跑起来”等主题分享,黄建刚则以“选课走班——让每个孩子站在自己最适合的跑道上”为题,抛出“课程即跑道”的办学观点。尽管学校的选课走班一直伴随着各种质疑声,然而3年时间里,学校通过机制的变革撬动了课程的整体改革,并取得了相当的教学实效。时任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局长金朝辉在总结时高度肯定了学校取得的进步,称赞学校以又“高”又“实”的拼搏精神,努力为每个学生搭建了属于自己的“跑道”。

    在这个“跑道”上,如何继续跑出“加速度”?为学生的未来而教,教师就不能只做“教书匠”,更要做“设计师”“教育家”。因此,学校启动“良师工程”,继续分梯次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聚焦“课程设计的知识与方法”“教学实施的知识与方法”“学生诊断与评估的知识与方法”“教练式沟通赋能”四大课程,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工作坊、项目化学习、案例研讨等形式,打造良师队伍。2024年6月,温州市第七届中小学新锐教师揭榜,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9名教师上榜……

    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跑道上,学生跑出了生命的精彩,教师发展也收获了不俗的成效。黄建刚时常走在迷人的校园里,也不由感叹:世界真美好!教育同样美好!

    未来路上,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还会在变革中高速前行。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