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公路上下起伏,汽车在澜沧江畔小心地前进,砖红色浑浊的江水冲刷着两岸的红土,茂盛的绿意铺满望不见头的峻岭……这里是中国的西南角,几十个民族在这片红绿交映的大地上水乳交融。
在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中心小学,大部分孩子从未到过最近的普洱市区。在这里,记者看见了一抹蓝,画布上幽蓝的夜色里,一个女孩在月光下翩然起舞,孤傲的脖子伸向远方。
在夜色中起舞
这幅画的作者叫雷佳,哈尼族女孩,是勐先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学生。雷佳的家在大山之中,每周只能周五回家,平日就住在学校宿舍。“这是芭蕾舞,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雷佳指着画里的女孩说,晚自习下课后,孤独的自己也会在夜色的掩护下翩翩起舞,“我想去外面的舞台跳舞,北京、上海、巴黎、纽约……”
这样怀揣着梦想和远方的孩子有许多,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他们的脚步。
在距离城市更远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中心小学,一对拉祜族兄妹怯生生地站在记者面前,两双大眼睛紧张地眨着。不久前,这两个孩子连续两周没来上课,学校几名教师一直找到附近县才发现他们,“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不闻不问,爷爷和奶奶更是有心无力,现在孩子已经由我们轮流照看一个多星期了”。
蓝天白云下,修葺一新的教学楼十分醒目。“现在早不是以前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了,学校基础设施经过几次修补增添都还不错,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竹塘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生告诉记者。此前,李永生在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一所中学任教,不少孩子也存在经常逃课的问题。
教育是改变孩子命运的重要途径。从上海市黄浦区来澜沧县挂职的副县长禹旭晨深切认识到这一点,他非常支持县职业中学的发展。去年,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被列为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由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结对帮扶。学校“量体裁衣”开设专业技能班,培育“订单式”就业人才,就业率达到了97.6%。“虽然很难将这些孩子都送到名牌大学读书,但有了知识和技术后,他们已经可以谋生。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做。”禹旭晨说道。
离梦想更近一些
高高的景迈山云雾缭绕,这里是普洱茶的故乡。“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们走出大山。”山上的布朗族村民腊阿耀说,他现在承包了100多亩茶园,兼营民宿生意,收入不菲。腊阿耀将两个孩子送到距离村子100多公里外的澜沧县民族小学,半个月才能接兄弟俩一次。
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澜沧江畔的家庭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
傍晚,在普洱市思茅四小四年级学生刘雯的家里,这个成绩优秀的孩子正在书桌旁写作业,他父亲刘业波就是那个“被教育改变命运的人”。曾经生活在边境小村的刘业波,在一次次考试中拔得头筹,去县城读中学,又去昆明读大学,“现在才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刘业波也清楚地知道当下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问题,“我鼓励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考试成绩反而不那么重要”。无疑,全面发展的刘雯现在有了更多选择。
曾经,云南的许多地区根本没有路,或者一下雨就遭遇泥石流或塌方封路;如今已经基本实现所有地区都能开车到达。然而一个悖论是:随着路越修越好,不少村子的人也越变越少。
“以前路还没有修好时,大家都没法出去打工,住校的孩子也没有现在多。”一名教师回忆道。事实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焦点,“现在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许多孩子一回家就拿着玩,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另一方面,心理问题也与普遍的低龄住校分不开——在一些县城和乡镇学校,许多孩子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以宿舍为家。
“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梦想。许多孩子都有梦想,我们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帮助他们离梦想更近一些。”澜沧县糯扎渡镇中心小学专职副书记扣林华告诉记者。
走向星辰大海
怎样才能离梦想更近一些?
竹塘乡中心小学有一间空教室,教室墙上挂着一个荣誉栏,上面是学校“邓颖超班”的历届优秀学子。
1996年,曾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的赵炜、赵茂峰等人来到竹塘乡,发现不少适龄女孩因为家庭原因无法上学。于是,当地政府提议创办“邓颖超班”,只招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几十年过去,从这个班里走出了无数优秀女孩,现工作在北京、上海、昆明、普洱等地的政府、学校、企业,她们的故事也被当地人不断讲述。
澜沧江畔,湍急的洪流奔向远方,绿色的“幕布”上,漫山遍野的工人挥汗如雨,终于实现了“天堑变通途”。走出大山去远方,这是澜沧江畔无数孩子的梦想,也是许多社会公益组织的工作。
为了让孩子走出去开开眼界,许多学校联合社会组织资助他们去北京、上海等地研学,比如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去远方”项目等,给了一些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机会。
在竹塘乡中心小学,几个孩子告诉记者,他们在长春第一次见到了雪,兴奋得睡不着觉,大家还体验了一把滑雪运动。对于他们的指导教师马林来说,这样的体验也是自己的第一次。在思茅四小,5个孩子组成“星辰大海”团队。“‘星辰’代表上海天文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大海’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几个孩子平日里最喜欢天文和科技,梦想着去上海参观,于是志同道合的他们组成了自己的团队。
欢乐与好奇之外,孩子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遗憾。思茅四小有一支名为“到故宫”的小队,几个孩子十分期待游览此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的北京故宫。到了北京,他们的行程安排得很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走了2万步的孩子们,对于继续去王府井大街还是直接回酒店休息展开了激烈的争吵;最遗憾的是,受到大雨影响,本来计划去故宫的那一天无法成行,最重要的目的地去不了,孩子们非常沮丧。
“许多事情不是十全十美的,孩子也要学会接受和妥协,在既定计划之外再想办法。”小组带队教师说,“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学会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远方很远,成行的只是少数,不少孩子没有得到“去远方”的机会就要毕业了。在勐先镇中心小学,记者与六年级毕业生一起上了他们小学的最后一堂课。教师让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做一个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几个孩子一起做了一块月饼,中间是一道“银河”,月饼的其中一块被分了出去。“这代表着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总是聚少离多。”一个孩子动情地说道。
但是小组制作的这块月饼,最终被命名为“不可分离的月饼”,这个名字获得大家一致同意。
家乡的记忆
思茅四小的一间教室摆满了孩子的美术作品,其中一幅名为《家乡的晚间》的绝版木刻版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面上绿色的群山层峦叠嶂,橘黄色的晚霞映透了山后的天空。
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学校四年级学生罗芸。罗芸告诉记者,绝版木刻版画是在传统套色木刻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凸版技法,发源于普洱地区,“这幅作品曾跨越过高山大海去香港展出,不少国际友人也欣赏到我们家乡的美景”。
思茅四小坐落于清末设置的思茅海关总署旧址旁,这里曾经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地和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几百年前,孩子们的祖先正是在这里背上行囊,将家乡的特产通过马队送往远方。
在普洱市思茅区的几所学校,记者一进校园便闻到了阵阵茶香。一个孩子为记者展示了冲泡普洱茶的几个步骤,配合着专业的普洱茶文化讲解,百年前阵阵马队的铃声犹在耳边。
“现在许多孩子从小喝奶茶或碳酸饮料长大,对家乡引以为傲的普洱茶文化知之甚少。”思茅一小校长马蓉忧心忡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普洱市许多学校开展了茶文化课程,让孩子从小了解、品尝普洱茶,即使日后奔向远方,也能留住家乡的记忆。
不仅是普洱茶,关于咖啡的课程也在不少学校开展起来。“这些年云南出产的咖啡慢慢占据了国内大城市的货架,孩子也应该了解家乡的这一特产。”马蓉说。
茶和咖啡香气馥郁,弥散着家乡的味道。相较于远方,留在家乡也是一种选择。
思茅四小二年级教师虢雯君就是其中一个。2013年高考,虢雯君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去深圳、厦门等地工作的机会,但她最终留在了故乡。“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家乡,喜欢这里空气的凉爽干净,喜欢这里山水的美丽动人,喜欢馥郁的茶香和咖啡香。当然,我也经常带着孩子去外面看世界。”虢雯君笑着说。
制作当地特色美食豆汤米干、给哈尼红蛋染色、制作手工艾草皂……夏至前一天,思茅一小的孩子在学校制作起本地区的特产;而在10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勐先镇中心小学大课间的20分钟同样热情洋溢,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孩子手挽着手,在夏日的阳光下跳起舞蹈。
操场旁,雷佳画布上的那个女孩,仿佛又在幽蓝的月光下跳起芭蕾,期盼的目光望向远方。
(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