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写课的方法②
我的四次写课尝试
玉海屿

    第一次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倡导教师要锤炼“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写课”六课技艺。我用笔在“写课”旁打了个问号。前五项都懂,但什么是写课?课堂实录吗?教学反思吗?或者是实录加反思?还是前面五个“课”的总和?

    我查阅了《中国教师报》上关于“写课”的文章。我知道了,写课是教师走向教学研究的重要起点。其实“上课容易,写课难”,对教师来说,写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回顾近年来写作,我有过几篇不知“写课”为何物时的“写课”,都是因为“怦然心动”而写。

    一次不合格的“写课”

    2020年春,听了特级教师罗才军执教的《文言文三则》后,我写下了《收放自如,趣味十足——观罗才军执教〈文言文三则〉有感》一文。我用了比较自由的写法,从“羞愧、惊讶、佩服、享受”四个角度记录了罗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成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多得”,还能让听课教师在视听享受中实现“多得”,反思了自己简单粗糙的授课方式。但是,因为立意时锁定了“观后感”,为避免“观后抄”,对课堂精彩的一幕幕只作了简单概括,没有“叙”故事,没有把“怦然心动”的场景如实还原,有些可惜。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次写课中我的确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怎么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每次听名师讲课都热血沸腾,回到工作岗位上仍是我行我素、毫无改变——我们没有用笔进行“由内而外的追问”,没有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语文课中爱情话题处理的“写课”

    某年元宵节,教学进度刚好到《迢迢牵牛星》这一课,办公室里,同事都说头疼诗中的“爱情”元素,我说不用头疼,直接开讲。课后,我以《小学语文课堂遭遇“爱情”》为题记录了我的处理:没有躲躲闪闪把“爱情”元素模糊处理掉,而是大大方方与学生“谈爱情”。文末有自己的思考:我该如何把生命科学与美好情感大大方方传递给学生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可以不用遮遮掩掩地对孩子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呢?

    备课与上课最得意之处往往是教师灵感绽放的瞬间。而灵感是转瞬即逝的,又是可贵的,因为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还能含蓄点拨生活的难题。比如,借由《迢迢牵牛星》正确引导一下小学生的爱情观,既能让他们相信爱情的美好,还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追求爱情才是真正的美好。把“最满意”的瞬间收藏起来,为下一次的备课打下基础,哪怕突如其来,也无须惊慌失措。

    科普文中语文因素处理的“写课”

    《语文课,得有语文的收获》写的是我执教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花钟》时,没有满足于学生收获的各种科学常识,因为那是一节语文课,要学到语文知识、收获语文能力。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终于发现,虽然很多句子都表达了“花开了”的意思,但是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可以用上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引出课后的小练笔,可圈可点。这样的效果与老师课堂上根据学情设计的情境密不可分,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表达产生了共鸣,所以有了语言表达的强烈欲望。

    有时候,我们备课时目标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流程也环环相扣,但学生总是提不起精神,收获寥寥。然而,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的即兴情境创设,却又往往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课能帮我们把“偶得”化作“经验”。

    “零准备”教学中收获惊喜的“写课”

    《一节“零准备”的习作辅导课》是我的真实课堂回顾与反思,的确是零准备,却又是准备了多年,也操作了多年。习作课上,我喜欢引导学生在自己“读三遍改三遍”后互相点评、批改,要求很简单:如果觉得好,请说一说“为什么好”,然后围绕“为你点赞”写下自己的评语;如果觉得不好,请说一说“为什么不好”,然后围绕“给你建议”写下自己的修改建议。

    那一节零准备的习作辅导课非常顺利,学生的专注度高,收获大。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上午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充分互评,二是接班三年来我的习作修改方法一直沿用,只是修改要求会随着学年段上升而提高,当然,还有我巧妙创设的课堂情境。学生不喜欢随意更改课堂计划,老师也最忌讳上无准备之课,但日常工作中,这两种情况并不少见。都说救急如救火,这一次零准备的课比精心准备的课效果更好,有老师的随机应变,有师生日常积累的默契,有学生勇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写课就是文字版的摄影机,真实再现了我们常态课堂的种种美好。这样的实践小智慧值得写下来,给自己,也给他人。

    经过一番回顾与思考,我发现:写课不是教学设计,不是说课教案,不是课堂实录,也不仅仅是教学反思、观课之感,而是对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得失的记录与反思,是实际课堂中生成的故事回放,是经验的分享与失误的拯救。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