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中国国情出发思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就是坚持教师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事关民族、国家未来的战略高度。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2018年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由此,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持续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与培训上的主力军作用,并积极引导、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就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重中之重是大力提升教师职前培养的学历层次和不同层次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在本科层次师资培养上,应探索在完整实施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以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的形式开展教师专业教育;同时,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任教能力,应在高水平师范大学设立教师教育课程中心,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上,一方面应通过增设教育硕士培养、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特别是扩大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等举措,持续提高职前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同时,“国优计划”实施学术型硕士和教育硕士双硕士学位培养以及清华大学开办教育学第二专业等探索,无疑为改变当前学科课程加教育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吸引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育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
强化教师教育供需适配,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口增长趋势是决定教师资源配置的关键变量,特别是新生儿出生人数不仅决定着未来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入学规模,同样也影响着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龄人口是判断师资需求的重要依据,根据预测,新生儿出生规模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此,应尽快启动基于人口变动的师资需求与教师培养规模、结构调整的政策研究,探讨逐步将幼儿园、中小学师资的培养逐步提升到本科层次、扩大硕士层次培养的政策可行性及其实现路径。
从当前教师教育供给趋势来看,我国专科和本科层次师范生毕业人数从2013年的518430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721635人,教师培养规模总量还在持续增加。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未来趋势为优化职前教师供给体系、提升教师培养学历层次提供了机会。未来应逐步将幼儿园师资的培养全面提升到专科并逐步达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全部提升到本科学历基准,初高中教师提升到硕士乃至博士的层次基准。在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方面,对高质量师资供给的需求增加带来了对高水平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工作的迫切要求。但截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在参与教师教育的696所院校中,仍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6所,非师范独立学院38所,高职高专院校192所,占据了教师培养的“半壁江山”。显然,未来还要继续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及时筛选、调整一批不合格的教师教育机构,减少专科层次师范生培养规模,逐渐取消中师层次的师范生培养,真正实现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推进教师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基于全国范围2016年至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师班比方面,乡村小学师班比从2016年的1.89∶1上升到2020年的1.94∶1,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数据(2.25∶1)以及城区(2.41∶1)和镇区(2.38∶1)小学师班比,乡村小学师资配置明显不足;在学历层次方面,2020年全国专科及以上学历乡村小学教师比例为97.1%,低于全国水平(97.9%)和城镇水平(99.3%),全国本科及以上学历乡村初中教师比例为85.4%,低于全国水平(88.6%)和城镇水平(93.8%)。《2022年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基于中西部16个省份的乡村教育现状调研得出:在学历层次方面,乡村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低于平均水平,乡中心学校教师本科比例为65.5%,村完全小学教师本科比例为62.9%,教学点教师本科比例为61.1%。为此,应持续扩大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招生培养规模和“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培养输送更多优秀教师。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线下线上融合培训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县级政府、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对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持力度,探索惠及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持续提升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偏低,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教师教育在区域间存在的不均衡状态。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加大对中西部教师教育机构特别是师范院校在教育经费、基础设施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区域、城乡之间实现协同、均衡发展,提高中西部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培训质量。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到2022年已有106 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85所中西部高校接受支援,其中包括11所师范院校和若干所参与教师培养的综合院校。2022年4月教育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1+M+N”的方式组团,由10所高水平师范大学牵头、30所省属较高水平师范院校参与,重点支持32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为解决教师教育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有必要扩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协同提质计划”实施范围,同时出台更为细致的政策指南进行协调与配合,引导双方探索以线上线下课程与资源共享、师资互聘、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享实验资源与技术等方式,深度推进对口支援与协同提质工作,切实惠及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并借此与当地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惠及中西部、乡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