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1800多万教师,人人都可以争当教育家”
——202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黄 浩

    “教育家精神应该是每个教师努力成长的方向。我们现有1800多万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可以争当教育家,人人都可以以教育家精神锤炼自己。”日前,在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202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

    如何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如何推动强师利师惠师政策真正落地,如何破解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围绕相关议题,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研讨。

    领悟:“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深刻内涵”

    “我们今天谈弘扬教育家精神,首先还是要理解为什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二级巡视员陈武表示,教育家精神只有78个字,里面的用词、用字都经过精雕细琢、仔细斟酌,“可以说,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深刻的内涵”。

    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看来,在教育家精神的6个维度中,理想信念是家国担当、道德情操是立身之本、育人智慧是专业内核、躬耕态度是职业要求、仁爱之心是情感底色、弘道追求是生命自觉。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排在首位。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家精神,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置于教育家精神首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理想信念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表示。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引用民进先辈中教育家的相关论述,对教育家精神作了诠释。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为例,朱永新提到,“马叙伦先生曾经说‘作为一名教育者,对于那些犯错但可爱的学生,我们要做到出言但不训斥’,我们要相信温和远比粗暴更能够打动人心。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段力佩先生则倡导教师对学生要‘感之以情,导之以理’,明确要求教师应该把握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所以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让学生站在校园的正中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在分享关于教育家精神之“仁爱之心”时表示,教师一定不能仅仅把他的工作当成一项任务,而应该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践行:把教育家精神落到课堂上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如何落实教育家精神提出具体要求。

    湖南一师校长胡穗介绍,去年11月,湖南一师结合120年校庆梳理发展脉络,打造“一师红墙”,以“数风流人物”为主题,以“双生”(先生和学生)为主线,展陈了湖南一师校史上的四个人才高峰时期的百位知名师生,展示了百年师范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育人全程。

    在华东师范大学,为了提升师范生未来育人本领,学校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我们培养的本硕衔接的教师不应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成为未来的大先生,具有专业研究能力。所以我们强调师范生本科阶段的论文必须做学科专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必须研究教育教学的真实问题。”戴立益说。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介绍该校教师队伍建设经验时表示,人是学校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强校策略,这决定了学校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学校在行动,地方也在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兴则城市兴,教师强则教育强。”江苏省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表示,南京市掏出真金白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持续对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给予补贴。同时,当地将“斯霞奖”和“陶行知奖”升格为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将优秀校长教师纳入全市人才工作体系。

    当学校、社会积极为教育家养成提供土壤,教师如何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

    在顾明远先生看来,把教育家精神落到课堂上,就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突破:汇聚起教育强国的蓬勃力量

    几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强师立师惠师政策与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是,我国适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教师配置调整,以及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教师学历不足等难题。

    在做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未来十几年,学龄人口下降给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恰恰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调整师生比,实现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带来了机遇”,为此他呼吁,在全面优化教师队伍配置结构的同时保持教师编制供给总量不变,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结合调研数据指出,我国学士后教师培养的低供给量与基础教育学士后教师的高需求量之间存在供需矛盾,为此朱旭东建议,以教师供需关系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培养、培训、配置、保障和评价共促供需平衡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回应国家重大需求。

    “教师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师范教育质量,扩大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的规模,支持高水平院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参与教师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表示。

    事实上,当前我国围绕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大批“双一流”高校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的行列,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开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的试点高校,学校开设了“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技术教育”六年制本硕贯通双学科硕士层次实验班,实验班实施双学科、专业与师范教育双向强化培养,毕业前学生可免考申请两个学科的高中教师资格证,毕业后推荐到省内中学入编入岗。

    尽管面临挑战,在管培俊看来,通过改革机制真正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把之前的成功经验延续下去,把没有落实的落实到位,在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教师工作将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现在距离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1年的时间,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和使命。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信仰、践行教育家精神,必将汇聚起蓬勃的力量,中国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在闭幕式讲话中,朱永新为教育工作者送上了这样一段鼓励语。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