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赵东元:孔中观世界 校园传真知

    赵东元,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坚持20余年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他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路线,创制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成功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石油化工重油加氢裂化工艺中。他注重科研梯队建设,积极资助年轻学者发展。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

    作为功能介孔材料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他培养了近百名高层次材料学科人才,开创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领域,开拓了中国材料科学快速发展之路。他坚持20余年面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该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注重科研梯队建设,积极资助年轻学者发展,指导的研究生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他就是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

    归国奉献,拳拳赤心报国

    1998年,赵东元放弃优渥条件从海外归来,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摆在他面前的是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3万元启动经费、每月1000元工资以及一间空荡荡的实验室。赵东元却说:“这是我的祖国啊!谁会抱怨自己家里穷呢?”

    于是,赵东元带着学生“白手起家”,自己搭建实验室,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80个小时,他经常连续10多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立足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本职,视材料化学科学发展为己任,赵东元将个人理想融于国家进步,在国际材料化学领域第一梯队发出了中国声音,在介孔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赵东元带领团队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FDU系列);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体系;提出了“酸碱对”“界面组装”等新理论,合成了一系列热稳定、大孔径、高度有序的新型功能介孔材料;在介孔材料结构、界面组装、能源催化应用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领军者。

    赵东元坚持用科研服务国家,成功将原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中石化齐鲁石化工业应用中,新技术每年可增产150万吨航煤和柴油。赵东元发明的高热稳定性介孔碳材料也在北京奥运村LED路灯、上海世博会电动汽车等项目中实现了示范性应用。

    立德树人,垂范师德师风

    赵东元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但在学生心目中他更是一名谆谆教导、以身垂范的教师。

    教学相长是赵东元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他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课比天大”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赵东元手提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的布袋赶去给本科生上课的照片被传为佳话,“布袋院士”的称号由此得名。202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赵东元在媒体发布会上刚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就一路小跑提前离开了。原来,他要赶着去给本科生上化学课——这门“不能迟到”的课,他一上就是20年。

    20年来,一周两次课,赵东元几乎从未间断。他给自己定了规矩,上课不能迟到,“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赵东元教学经验丰富,但他依旧每天认真备课,哪怕去外地出差,也要在飞机上备课。而对于课件的准备,赵东元追求绝对完美,每年都要更新并加入最新的前沿科学进展。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和重点,赵东元还会组织课题组内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他的试讲,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

    立德树人是赵东元教书育人的根本遵循,他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最大限度地支持课题组的每一名学生。“24小时在线”是学生对赵东元的生动描摹,“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论文不厌百遍改”是赵东元传授学生的治学准则——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赵东元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心理上的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次,赵东元的一名博士生打篮球摔断了小腿,他连夜联系医生询问病情,第二天一早又赶到医院先行垫付了手术费用。

    “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无人区,培养学生独立科研思想”是赵东元作为科研引路人的信念。为此,赵东元多次开展介绍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的“科研创新之我见”专题讲座、训练科学表达的“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以及拓展前沿知识的“畅谈化学与未来能源”讲座。2022年疫情期间,赵东元仍然坚持在线开展相关讲座,受众达7万人以上。

    赵东元还利用一切机会为大众介绍化学和材料知识,激发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开设了面向大众的“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面向党校学员的“中浦讲坛”,以及每年多次的中学生科普讲座,还参与录制了央视《开讲啦》、东方卫视《未来中国》等科普电视栏目,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化学卷》等科普书籍。

    勤哺英才,涵育中国团队

    作为一名归国党员教师,赵东元始终把发挥先进性、带动身边人的职责落实在教学科研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影响身边的教师和学生。“看到党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年轻的我也要求自己走在前列——这是我的入党初衷。”赵东元相信,只要拥有敢于争先的意志、不断上进的决心,在任何工作中都能起到带头作用。

    在团队建设中,赵东元不仅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而且经常教导他们要真正热爱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为国家作贡献。赵东元常说:“二三十岁正是科研思想形成、创造力旺盛的时期,科学研究需要坚定的意志,需要自我更新、不断质疑的精神,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赵东元常以自身经历告诉青年学子,踏入科研之门后,“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很艰苦,但是一旦从中发掘出乐趣,就会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赵东元把团队中每一名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师生都当作未来科学家培养,鼓励他们把成才梦融于中国梦,在实践中国梦的进程中施展才华、奋发作为。

    赵东元还注重科研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始终关注年轻师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尽可能丰富的机遇平台。除了学习阶段的教育指导,赵东元在学生和青年教师面临职业发展规划、研究方向选择、深造学习安排等困惑时,会积极给予中肯建议并提供帮助;在论文发表、项目申请、人才计划申报等工作中,给予积极指导。

    在复旦大学工作20多年,赵东元团结了一批人。他所带的团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获奖所得的奖金,其中20%—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赵东元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有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0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6人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12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优质教育是国家发展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民族强盛的基础。” 赵东元说道。

    (本报记者 金锐 综合整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