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克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就直指学校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明确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但在现实中,中小学作业依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给学生、家长造成负担。比如,困扰学生多年的手抄报类作业任务量仍然较大,以致“代做手抄报”在电商平台竟成热门生意。再比如,一些学校出于环保教育目的,要求学生收集空牛奶盒、空笔芯,并将其视作一种作业,一些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家长便选择网购“作业”。此外还有很多节日节气类实践作业,如元宵节制作花灯,那些不善手工的孩子为了完成作业也可能选择网购半成品花灯。 上述做法追求形式而效果有限,是对作业“为了谁”“为了什么”“怎么样”的错误回答,带来的是中小学生“伪成长”。 客观上,手抄报是一种跨学科实践性作业,时长、难度、频次等保持适度并不会增加学生负担。空牛奶盒、空笔芯作为环保教育的载体,能印证学生不乱丢垃圾的情形,有利于学生养成环保意识,且学生随手就可以完成,非常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是接地气的实践性作业。再说元宵节制作花灯,若没有其他事情的袭扰,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盏花灯,制作过程中既了解了元宵节民俗,又体验了手工劳动的辛苦,还能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 如果给予科学设计,这些作业并不会被贴上形式主义的标签。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作业”热销的现象呢?其背后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作业本身,更多是这类作业在设计、布置、完成、评价等环节“被”形式主义的结果。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作业被批评形式主义,与“厚”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作业和“薄”手抄报等非考试科目的作业不无关联。问题出在跑偏的教育观、育儿观上,是“唯分数”“唯考试”落在中小学生作业上的“灰”。 基于此,教育有关各方要在落实“双减”政策上持续发力,去除“唯分数”“唯考试”顽瘴痼疾,才能清除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陈年老“灰”,推动作业育人本意回归。 教育管理部门应以“双减”精神为指导,校正教育发展观、政绩观,建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评价体系,引领中小学校进入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新常态。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改善教育生态,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帮助家长缓解教育焦虑,聚力拆除教育教学秀场。如此,手抄报等非考试科目作业才能回归育人本真。 中小学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开展作业研究,优化作业结构,减少作业总量,推动作业减量提质。广大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基于教情、学情、社情、家情,强化家校互动交流,设计布置数量适当、质量过关的作业,不临时起意随性而为。背离作业育人的目标,野蛮超量布置作业最终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特别是布置实践性作业后,要加强家校沟通协作,考量作业时长和学生负荷能力,采用恰当的作业方式,优化作业评价及结果运用,不给学生及家长增加负担。 广大家长也要树立正确育儿观、成才观,恪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精神,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成为家庭教育的明白人,做科学育儿的明白事。要根据孩子学习成长情况合理安排居家生活,不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在此基础上,要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业的育人功能,尊重孩子的作业“主权”,优化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尽可能完成实践性作业,不越俎代庖代做作业,更不能为了省事而网购作业。确实有困难不能完成作业,也不能替孩子打掩护,而要向教师作出说明,通过缓做、补做等解决问题。 总之,由盯“分”到看“人”,进一步校正师生、家长教育观、作业观,持续深化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杜绝网购作业乱象,根治形式主义作业,作业育人也才能高质量发生。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教育督导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