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经常碰到拦路虎,部分年轻教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困难有的来自书籍选择的困扰,此时大部分教师会依靠网络上流传的书单;有的来自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缺乏的无奈,而教师大多是让学生自由读,至于读多少、读得怎么样则全凭学生个人能力;有的来自阅读评价机制的单调乏味,“小报评价”机制在各大阅读活动中盛行,仿佛只要阅读小报做得精美,阅读效果就会好。 近年来,我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做过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我开展过“会跑的书架”活动,让学生先进行好书推荐,再带书到班级图书角参加共读活动,最后通过漂流借阅的方式让好书“跑”到学生各家。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最终还是各读各的,部分阅读能力弱的学生仍不得阅读要领。 我开展过“O2O班级云阅读模式”,学生浸润书海,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因为这种阅读模式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需要孩子用手机欣赏、评价别人的阅读成果,由于略有不便而暂时中止了。 这些困难让我不断反思。当下,我的阅读探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阅读方法指导欠缺且阅读指导思维不可视;二是阅读成果单一且学生成就不可视。如果我把班级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以物化的形式作为学生阅读的“引信”,让阅读思维可视化,会不会更好? 阅读指导思维可视、阅读成就可视,是我的班级阅读新思路。我不再将阅读活动以完成一张阅读小报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明方法、学方法、用方法,打造各具特色的物化呈现方式,让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蓬勃生长。 于是,“阅读地图”应运而生,班级整本书进阶式阅读由此拉开序幕。 “阅读地图”是一本集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成效反馈和分享于一体的小册子。分设地图书单、导读介绍、活动建议、阅读银行四部分。“地图书单”是在调查了学生家中的书架后,再结合权威书单建议精选出来的,每一本书都是儿童真实在看、想看、愿意看的有意义的书。“导读介绍”则以图文并茂的语言简单介绍文本内容。而后的“活动建议”则为每一本书的读前、读中、读后设计各类有趣的创意阅读活动。如读前创设了走进封面、向作者提问、人物档案馆等有趣的活动,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到一本新书的封面、目录、插图等信息。读中创设了多种趣味活动,如“过山车故事轴、塔罗牌大预测、换一个视角来看”等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一些阅读方法,如想象、批注等,与各年段的阅读策略相衔接。读后创设人物颁奖、给作者写信、舞台剧、历史大穿越等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深度阅读的方法,如横向、纵向对比阅读等。在写写、画画、说说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阅读银行则创设特色阅读存折卡,用于阅读记录、积分兑换和积分银行兑换。每个学生的“阅读地图”可以进行班内漂流共读,漂流共读中还可以将个人想法写于“地图”的“好友记”处,以供思维碰撞。 有趣的“阅读地图”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新的认知,新书首先读什么,读书方法有哪些,读后每个人有哪些不一样的见解……阅读有痕、阅读有方、阅读有享,如此阅读才能可视化,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成就感,从而促进深度阅读。 “阅读地图”的成功,也让我重新理解了阅读。整本书阅读应该聚焦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而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针对性训练,而且需要充足的成就感来巩固维持。“阅读地图”让读前有了抓手、读中有了扶手、读后有了推手,推动进阶式阅读,让整本书阅读指导有了系统性,并在阅读成果的展示中让学生生发阅读成就感,落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的高阶思维。 当然,阅读活动中学生往往对同伴所看书目、阅读方法、阅读成果、评价等非常重视。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教育智慧,充分挖掘一切资源,创设有趣的阅读形式,让学生有书可共读、有活动可共参与、有方法可共使用、有成果可共展示、有想法可共碰撞,让班级阅读氛围带动个体,个体促进集体阅读提升,从而让阅读指导思维可视、阅读成果可视,让阅读真实发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