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为我们铺开了道路。对于广大校长教师而言,方向有了,道路有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沿着既定的道路,迈开腿阔步向着目标进发。 看见光。凝练概括的“教育家精神”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家。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教改先锋于漪;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卫兴华;一生秉持“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的法学教育家高铭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科学家黄大年……他们用一生的追求甚至付出宝贵生命铸就的教育家精神,犹如一束光。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我们人人都成为追光者,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 教育家是我们“取法乎上”的“上”,当我们把他们作为人生追求目标时,即便最终只实现一小部分,那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和成功。 追逐光。《意见》的出台为广大教育者铺就了一条“循光而进”的追光路。怎么追光?把课上好!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上好课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也是最大的职责。课堂是师生生命旅程中一段单程旅行,过去了不可能重新再来。因此要敬畏课堂,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今年8月1日,与病魔抗争了两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教授朱锐因病逝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依然带病给学生上课,他说:“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感到骄傲。”潘鼎坤教授曾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年逾九十时仍活跃在课堂上,一堂课3个小时,他始终站着、走动着……病痛缠身的朱锐教授,鲐背老人潘鼎坤教授,他们用挚爱坚守三尺讲台,他们心目中“课比天大”。教育家就是这样来自一线、来自课堂。只有一辈子扎根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怎么追光?把学生培育好。教学生6年,要想到他们一辈子。我们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进学生心田,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导好,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核心目标,摒弃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一生崇拜邓稼先的黄大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不顾妻子、女儿以及300多名科研同事的反对,在国外海漂18年后,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他说:“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我们在盛赞他的爱国情、报国志的同时,更要为在他年幼时种下赤子之心的老师点赞。教育是一项距离心灵最近的事业。只有静下心来躬耕实践,保持童心、奉献爱心、特别用心,才能做好。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个个都如黄大年,个个都是有担负民族复兴大任之胸怀的赤子,我们自然就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成为光。《意见》指出,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着眼未来培养人才。要成为光,需要教师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新时代的教师,要善于将数字化赋能的体育测试用到学生体质健康提高上;要善于利用AI聊天、AI绘画等软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个信息时代,教育者不能与时俱进,就难以培养出能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唯有不断持续学习,我们才能成为一道光。 要成为光,除了持续学习外,还需要持续写作。写作是触发感性与理性发酵的催化剂。以写促教,以写促读,以写促思。课上得好,只能成为好老师,一个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除了课上得好,还需要文章写得好。会写作才能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当我们把读书、教书、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教育常态,我们距离教育家型教师就不远了。 躬耕教坛,百人千姿。最理想的姿态莫过于以“研究者”的状态面对日复一日的常规教育教学。“教书匠”与“大先生”之间仅有一墙之隔,这道墙的名字叫“教科研”。一名觉醒的教书匠,上着上着就有深度了,做着做着就有高度了,写着写着就有厚度了,教着教着就有宽度了。让我们以“研究者”的姿态躬耕教坛,用“教科研”这把犁铧去开拓、深耕。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教师。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