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评价改革关乎教育事业的未来走向,是一个区域塑造高品质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一个地区要形成鲜活的评价实践,应当秉持问题导向的核心理念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视野,坚持“评价学习主题化、评价生态全域化、评价实践系统化”,为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评价学习主题化:知行合一丰富教师认知网络。学习是实践的灵感来源。真实发生的学习不是全面的学,而是有焦点的学,这样才能让教师尽可能避免零碎知识的增长,最终形成系统集成的知识网络。因此,区域教师研修应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在专家理念的领航下开展基于真实情境和教学问题解决的参与式活动。鉴于此,象山县在推进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以“评价工具开发与应用”为主题,自主研发并开设了一系列教师研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命题能力培训、课堂评价任务设计与运用、关键习题设计与实施”等,大力推行“学者灯塔引航+工作坊深度研磨”的研修模式,邀请评价领域知名学者进一步澄清教师的评价理念,同时依托学科特色工作坊,通过评价案例的深入剖析、课堂评价任务的创意设计等活动,全方位锤炼教师的评价设计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一来,评价学习变得有的放矢,教师能够构建起连贯流畅的知识体系,为评价实践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评价生态全域化:构建追踪反馈的运作系统。在区域范围内不断深化评价改革,除了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人员的高效协作、内容与方式的深度融合,对评价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为此,象山县构建了一套集“分析—应答—追踪”于一体的运作系统,助力区域教育行政人员和评价研究人员精准及时切中评价的症结所在,提高评价改革的工作效率。这一工作机制包括以下6个步骤: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借助各级各类测评精准捕获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的相关数据,同时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与教师评价实践的现状与需求;第二步是问题判定,锁定当前区域评价工作的核心难点;第三步是根源深探,汇聚专家智慧从多层面追溯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第四步是方案研制,在专家组智囊团的引领下,教育行政与教育研究双线并进,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第五步是行动应答,将方案落实到各校,同时鼓励学校结合校情灵活调整实施策略;第六步是持续追踪,依托教研员蹲点调研的方式跟进各校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系统的建立,构筑了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研员与学校之间的对话网络,促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策略协同,形成了过程监督—理论引领—学科指导—协作互助—实践反馈的完整闭环。 评价实践系统化:学科深耕与学校精研并行。从区域层面来说,评价改革需要系统谋篇布局,形成一系列顶层设计和规划方案,但真正落实离不开学科的深入与学校的个性化实践。作为区域评价研究人员,应在跟踪监督的过程中把脉实施情况,在问题中发现生长点和助力点,并提供适切的帮助。 如在学科评价过程推进中,小学语文团队以“素养立意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综合评价设计与实施”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个体任务”与“团队协作”的双重模式,骨干教师每人认领一个单元,完成单元能力细化指南,小组合力完成专项测评方案、课例、单元主题情境小作业设计和非纸笔测评方案,基地校进行实践测评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再依据结果修正原有设计,精准对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求。 在学校落实过程中,为破解如何提高教师评价素养、如何将评价实践校本化等难题,我们与宁波大学携手,采用“项目驱动为核心,教研员驻校为纽带,高校专家领航为引擎”的培育模式,对学校进行跟踪研究和指导,帮助学校开展个性化评价。以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为例,该校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秉持“一订一修”原则,从初稿到定稿,历经多次循环往复,精益求精。为确保标准制定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学校举行了多场指标论证会,邀请宁波大学教授和区域评价教研员全程辅导,最终确定以每个年段学生在特定评价场景中的典型行为为观测点,构建高水平表现标准,同时将养正教育的办学思想融入其中,创新性构建了“五正”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在区域协同和多方联动下,象山县在评价改革推行过程中探索出“主题化·全域化·系统化”的实践道路,开创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新风貌。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研训一体·城乡协同:区域联动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ZD202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