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毕业季,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就被众多养老机构“抢聘”,甚至出现多岗位争1人的“盛况”。 在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矛盾较为突出的当下,这一现象迅速引发舆论热议。 其实,首届养老专业毕业生遭“抢聘”是预料之中的事。以往入住养老院的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养老工作也仅限于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养老”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无论居家养老还是在养老院养老,文化程度较高、追求高品质晚年生活的老人会越来越多,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的“文化老人”越来越多。要想把这样的老人照顾好,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行业的人才瓶颈问题愈发凸显,部分院校把准时代脉搏、抓住专业建设机遇开设了养老专业,那些经过4年专业化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符合市场高端需求的高素质“青春养老人”自然会遭到“抢聘”。 而随着首届养老专业毕业生被“抢聘”,选择养老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今年,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共招收了本科新生473人。如何把养老专业办得更好,成为学校新的课题。 办好养老专业的关键是开展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对养老专业而言,只有与养老机构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才能将人才培养工作做深做细。 目前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还是居家养老。这意味着不仅养老机构需要高端的养老人才,部分居民家庭也需要高端的养老人才。随着就读该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产教融合要“去哪里融”的问题会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例如,各地要加大家政行业协会及家政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集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学生实训制度体系,为养老专业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元化的产教融合平台。 “去哪里融”的问题解决了,还要在“如何融”上下功夫。职业院校不仅要与家政企业和实训基地共同研发产教融合课程,还要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基地。比如,有些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去大城市富裕家庭做高端养老顾问,学校就应与大城市的家政企业合作,成就学生的职业理想;有些学生想扎根乡村,为农村的空巢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学校就应与乡村的民政部门取得联系,让这些学生在当地民政部门及志愿者的协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产教融合。 每个人都会老,把养老人才培养好,关乎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把养老专业产教融合做好,是毕业生被“抢聘”背后的支撑性力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