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锚定强国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报道
“改革专业户”再出发
——湖北省宜昌市整体推进“生动课堂”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黄 浩 储召生 | 张黎磊

    摆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教师罗廷敏面前的,是学生给她印制的一张“课堂最生动老师”奖状。她满心欢喜:对一名老师而言,没有什么比上课得到学生的认可更开心的事情了。

    高中课堂因为要面对高考,似乎只能是“满堂灌”,对此已从教11年的罗廷敏早已得心应手。但这两年来,罗廷敏一直想走出课堂教学的“舒适区”,她鼓励学生去发问、去探索,去思考自己应该“学什么”——这样的变化反而使罗廷敏在课堂上更加“轻松”。

    罗廷敏变革课堂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宜昌市整体推进的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屈原故里”的宜昌,自古就有“上下求索”的改革传统。宜昌教育也积极求索问道,曾先后探索“高效课堂”等课堂改革,并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一次,他们缘何而改?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宜昌市在教育改革上向来敢为人先,近年来先后成为首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等。用社会上的说法,“有了自己的地位,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毋庸讳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维持现状,也足以保持其在教育教学上的优势。但宜昌市教育局局长邓玉华几经调研,却萌生了进行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

    一次,邓玉华通过远程系统巡课时发现,一些课堂教师仍在实行“满堂灌”的教法,教师讲得漫不经心,学生学得无精打采,课堂氛围死气沉沉。

    反观教师群体,部分教师因为“功成名就”,缺乏干事创业的动力,存在责任意识淡化和职业倦怠。

    “像我们这样的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自觉在教学上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前途了。”一名湖北省特级教师、宜昌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坦言,多年在课堂上摸爬滚打之后,对教育的激情也逐渐减退。

    在宜昌市教科院牵头的一项调研中他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很敬业、很努力,但课堂上死教知识、机械训练、无效重复的情况很多。

    “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更累,并且学生思维深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低下,综合素养不高。”宜昌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明贵说。

    综而论之,邓玉华将其总结为宜昌课堂的三大问题——“躺平问题”“方向问题”“生态问题”。

    “新课程改革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又遇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邓玉华认为,在新时代,若要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就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题中之义。

    “要解决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在课堂上。”邓玉华期待着,以课堂为切入点掀起一场头脑大风暴,推动课堂大变革,实现质量大提升。

    2024年,随着一纸文件的下发、一场推进会的召开,宜昌市再次扛起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旗。在宜昌教育人看来,这一轮改革恰逢其时。

    相比以往的诸多课堂改革,这一次将要建设的课堂注重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涵养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样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生动课堂。

    “无定式,有定法”

    在宜昌市西陵区的中小学,每节课30分钟时间一到,一道柔和的铃声就会响起,学生往往会自觉、安静地做起课堂作业来。“这铃声,倒逼教师把功夫下在深钻课标教材、设计教学、精讲优练上,让课堂真正成为减负提质增效的主战场。”西陵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覃江红说。

    讲授有时限,这是宜昌市“生动课堂”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原则上规定“一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倒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看似一个细小的变化,却撬动着教师备、教、批、辅、研等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型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习惯。

    事实上,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实践“生动课堂”,宜昌凝练出生动课堂的“四动”特征和“八有”标准。

    所谓“四动”,指的是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八有”,即目标有“四见”(见知识、见能力、见素养、见价值)、内容有联动、讲授有时限、教学有情境、眼中有学生、师生有互动、思维有深度、赋能有数字化。

    在生动课堂中,教学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秭归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铁军看来,“内容联动有助于提供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去年秋季学期末,宜昌一中正高级教师刘峻岭接到主讲全市语文示范课的通知。如何上好一堂新课改背景下的“生动语文课”?刘峻岭反复琢磨,决定在“内容联动”的要求下,挑战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此前,他并未尝试过相似的教学实践。

    在确定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一核心任务之后,刘峻岭将教材单元里的5篇小说进行统整,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参与到全班展示活动中,个个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大单元教学是我平时最为困惑的一点,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从单元导语或者学习任务提示入手,从本文出发突破文本,点面结合,从而体现单元性。”听完这节课后,宜昌一中语文教师戴晓钰说。

    而历经13版教学设计修改煎熬的刘峻岭亦感慨万千,“我现在才算触摸到一点大单元教学的影子”。

    “内容有联动”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在生动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唐家湾中小学上演着一幕幕“校园即课堂、社会即课堂”的生动场景。2024年新春第一课,唐家湾中小学教师带着学生参观感受三峡大坝、广汽乘用车智能制造工厂、湖北三峡实验室,领略世界级工程、世界级工厂、世界级实验室的魅力和实力所在。学校还打破学科壁垒,尝试项目化驱动和跨学科融合,激励学生蜕变为“研发者”——这也与生动课堂“触动学生高阶思维、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与实践过程中经历成长”的要求相吻合。

    《植物细胞》是七年级《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师桑筱筱基于项目化的课程设计理念,面向学生发布任务:为学校的校庆活动制作一份文创产品。随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探究,最终完成了文创作品的制作,并在西陵生态小换客活动中进行爱心义卖。

    “我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做’中学,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唐家湾中小学党总支书记钱丹说。

    没有机械的硬性规定,但在“生动课堂”的基本框架之下,宜昌中小学教师都在探索如何上好“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的课,描绘了课堂的别样风景。

    “‘生动课堂’‘四动’特征和‘八有’标准源自宜昌实践的原创成果,像水无定式一样,课堂无定式,但有其内在规律和基本标准。”邓玉华说。

    “一把手工程”

    宜昌市伍家岗区教科院院长周洁记得,有一段时间学校教师打招呼,见面说的都是“你今天动了吗”?

    所谓“动”,就是实践“生动课堂”。

    在宜昌市点军区,生动课堂是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方式推进的。今年2月,点军区教育局召集所有中小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100多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式大讨论,寻找“点军教育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解决这些问题,直击要害的方法和路径是什么”等关键问题的答案。

    “经过两天的集中讨论,大家取得了几个层面的共识——‘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课堂’,离开课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点军区教育局局长鄢晓红说,“生动课堂正是我们改革的突破口。”

    为此,点军区通过邀请宜昌市教科院数学、英语等教研员深入课堂和教研一线主讲示范课,组织教师观摩并研讨示范课,指导教师把握课堂改革方向和“生动课堂”要义。同时,该区以五龙小学教育集团、点军小学教育集团为主体,带领全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加入“AI循证”队伍,利用循证课堂反馈数据,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提问多、高阶思维训练少等突出问题。

    建设生动课堂,名师引领不可或缺。为此,宜昌市组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主讲“生动课堂”示范课。截至今年5月,全市有316名特级、正高级教师、市县教研员主讲示范课,线下线上观摩教师达38000多人次,此外还有600多名书记、校长主讲示范课,引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生动课堂”建设。

    在夷陵中学,该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对标“生动课堂”要求,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在名师的引领下,学校每周二、周三的集体备课增加了听评课活动,分年级、分学科组织所有教师轮流展示。今年3月19日至3月21日,夷陵中学的三位正高级教师陈依云、杨安红、邹家宏分别围绕化学、历史、英语学科呈现了一系列“生动课堂”示范课,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也让不少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在邹家宏老师的课堂上,我真实体会到了‘生动课堂’的内涵。这堂课体现了以‘生’为主体的‘生’动,展现了学生积极参与、乐享课堂的‘生动’。”听完课后,英语教师黄婧由衷感叹。

    “生动课堂”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为了加强指导和督促落实,宜昌市还要求市县教研员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10节,学校书记、校长、教学副校长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8节。“一把手”亲自抓,生动课堂“落地有声”。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领导关注聚焦课堂,教师认真研究课堂,课堂改革氛围已经初步形成,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改变。”马明贵说。

    “唤醒教师,点燃学生”

    当生动课堂成为全市行动,教师投身于新一轮课改的潮流之中,也迎来了自己新的成长。

    “生动课堂的理念让我日趋平静的心底泛起了涟漪。”从事一线语文教学26年的一名教师曾经有些倦怠,但如今的她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和主动参与,开启了新的成长之旅。

    几个月前,宜昌市伍家岗区小学数学学科开展了以“薪火相传聚智慧 生动课堂深耕耘”为主题的“老中青”三代传承课展示活动,60后教师周俊、80后教师朱乙妹、00后教师刘艺莲同上一节课。

    “每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对生动课堂的理解和实践不一样,当他们在一起碰撞出火花时,加深了教师对生动课堂的认知。这场沉浸式的教研活动,令与会所有教师都收获颇丰。”周洁说。

    点军区桥边小学数学教师唐国静作为一名中年教师,初次接触“生动课堂”时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将从前的课堂改革换了个称号和说法。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她逐渐感受到学生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唐国静和教研组一起商量,提出了“力求做到节节课,用尽可能方式,让学生都动起来”的倡议,作为生动课堂的一项基本策略在课堂上实施。在唐国静的带动下,组内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

    宜昌一中正高级英语教师高万英正是在摸索生动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的。在上完一次生动课堂示范课后,她恍然大悟,“要通过知识的传授,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引导他们去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这正是对生动课堂最完美的诠释”。

    在“生动课堂”建设的驱动之下,宜昌市的中小学课堂面貌可谓“焕然一新”。

    而在邓玉华看来,建设“生动课堂”取得的成果,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不过是“因为立足教育原点抓教学,基于教育本质抓课堂,遵循教育规律抓质量”。

    “生动课堂不是一家之言的偏狭自说,而是汲取名师典范的深度反思;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务实的实践探索;它不是颠覆性的全盘否定,而是建设性的守正创新。”邓玉华相信,以生动课堂教书,用爱和温暖育人,宜昌教育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新局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