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行思行
审美要多点“中国味”
王 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课程理念,学会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画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特有的审美旨趣。在学校美育实践中,教师应当挖掘中国画的深层内涵,用笔墨丹青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审美多些“中国味”。

    讲好中国画的故事。中国画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那些名垂丹青史的画家大多有着高洁的品格,他们动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传诵。我特意把中国画家的故事穿插进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感受画家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对其画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尤其爱讲徐悲鸿的故事。“七七事变”爆发后,徐悲鸿辗转南洋、印度等地举办画展,为祖国募得大量资金。为了募集更多款项,他捐画上千幅,而实际作画数量远不止于此。由于那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但即便如此,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他依然忍着病痛拿起画笔,再次将中国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写入画中。而他笔下的骏马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王冕励志画荷花、李苦禅烧画、齐白石60岁“变法”等故事也常被我搬进课堂。学生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好的故事能让人感动,催人奋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的美感不像油画等艺术形式那样一目了然,欣赏中国画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意象,从具体作品到人生、社会的审美过程。学校的国画社团课注重对经典国画作品的分析、探究。在引导学生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时,我会告诉他们既要看画面形象是否符合审美标准,也要看画面的画工(技法)、布局、题款、印章等,但更重要的是领略隐藏在水墨之间的“意”。例如,在介绍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时,我就着重介绍他笔下人物的衣带,学生被那“如风掠拂,款款而来”飘逸笔法所折服,明白了什么叫“吴带当风”。

    学生被画面精彩内容所深深吸引,更被画家所展现出的精湛技法所震撼。画中的笔墨精神,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欣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意趣。

    享受中国画的熏陶。“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应该适当融入中国画的理念,让走廊、教室、墙壁等成为滋养学生身心的载体。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山水画中的技法运用到校园环境建设中,适当布设一些远山近水、奇松怪石、竹林花草等景观,让校园看起来更贴合传统审美;也可在走廊适当位置布置中国画作品展示区,或将学生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悬挂于班级墙壁上;学校的宣传画可以绘制成中国画风格,通知、启事等均可用毛笔书写……这些别出心裁的布置会让学校更有“中国味”,能催生学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孜孜向往,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富有浓厚“中国味”的审美旨趣。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