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强师·奠基 | 教师发展机构创新案例·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问题驱动,助力乡村教师突破发展瓶颈
于昌信

    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往往受限较多。比如,他们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有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途径少。乡村学校班级规模较小,教师缺乏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较少能得到专业的教学指导和反馈,难以快速提升教学水平。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动力。

    山东省荣成市直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问题,对全市3555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核心领域,创设教师成长学院,组建读写共同体,用数字化赋能教研,开展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助力乡村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

    创设教师成长学院,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量体裁衣”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驱力,传统培训方式不能满足教师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和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荣成市成立教师成长学院,打造适合乡村教师口味的培训模式,解决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问题。

    “点单式”服务,可点厨师可点菜。让乡村教师拥有对培训专家和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既可点“厨师”也可点“菜”。我们邀请了6位全国顶级教育专家成立咨询委员会,定期提供专家课程。把80余名省内外教育领域一线名家作为授课资源库的骨干力量,确保教师的培训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依托本地名师资源组建了130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引领带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开发网上“教师成长学院教师选课系统”,每学期在教师选课系统发布180个左右培训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自主点单参训。建成了由各类论坛视频、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视频等组成的网络视频资源库,为乡村教师的“按需点单”提供便利。

    “体系式”引航,关照共性和个性需求。围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这条主线,教师成长学院架构起六大教师培训体系——引航计划、精英计划、领雁计划、耕耘计划、青蓝计划、优先计划,涵盖了乡村学校的校长、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群体,内容有任职资格培训,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新教师岗前、试用期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管理者领导力提升、家校共育、特色品牌学校建设等培训项目,既考虑了教育共性要求,又满足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

    “跟踪式”落实,注重培训效果。成长学院实行“3+2”培训指导工作机制。每位研训员每周3天深入乡村学校、课堂、教师之中,指导乡村教师落实培训内容,另外两天开展教师发展研究和实施培训活动。为了指导乡村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成长学院开展“蹲点包校五个一”活动。每位研训员蹲点包一所乡村学校、每人包一个师训共同体、每周参与一次师训共同体活动、每月撰写一份共同体发展调研报告、每学期到分包学校组织一次研讨活动。通过持续跟踪指导和精准服务,提升乡村学校培训的质量。

    组建读写共同体,提升乡村教师读写素养

    乡村教师因为地理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导致自身阅读和写作素养不高,影响了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深度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建了引领乡村教师读书与写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乡村教师读写素养。

    双重驱动,促进共同体成员自身读写能力的发展。首先,实施任务驱动。共同体成员要完成三类任务,第一类任务是悦读,每月共读一本书,前三周为自由阅读模式,第四周结合导读进行深度“反刍”,在周末举行“线上书吧”读书交流活动,并撰写读后感。第二类任务是共写,每个周六提交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教育文章,在微信群内展示交流。第三类任务是交流,每月第二周周末,由读写共同体联系国内名师开展“名师讲坛”交流活动,全体成员参与。其次,开展考核驱动。读写共同体每月根据成员悦读、共写和成长交流的达成情况进行专门考核。

    按需施训,加强读写的专业指导。首先,开展问题式导读。指导教师提前对所读书目进行纲要式梳理并提出问题,让乡村教师带着问题去读。对阅读基础较好的乡村教师,则建议他们学会自己提炼问题,归纳阅读思路,成为阅读的引领者。其次,开展研讨式共写。共同体定期征集乡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经过梳理后为教师提供写作素材。读写共同体利用线上和线下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共同体成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用数字化赋能教研,从“经验教学”走向“实证教学”

    调查发现,“对学生学业达成情况缺乏科学的评价工具,指导教学时缺乏证据,大多凭个人主观经验,精准性不够”是区域内乡村教师教学教研的痛点和堵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教师实现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为此,我们在区域内引进和开发了帮助教师备课、阅卷、研究、资源建设的智慧云平台等大数据平台,探索大数据分析下的精准教学,帮助区域内乡村教师从“经验教学”走向“实证教学”。

    研究数据,剖析问题——用数据读懂学生。借助备课数据平台将教学中大量的动态数据采集出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运用数据平台精选教学资料生成题库资源,自主选题组卷上传系统,实现精准命题。测评后,大数据系统自动统计分数并分析,形成学生的个性化报告,自动累计高频错题、知识薄弱点,自动归档整理,系统地形成学科错题和个人错题集,帮助教师精准定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减负增效。

    数字支撑,评价引领——用数据赋能专业成长。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每月主题照镜子开展观课教研;通过平台知识胶囊的录制,实现师生优秀课例的积累;通过数据管理对课时备课和单元备课等教学常规进行督查,实现数据评价引领教研增效。以云平台为载体,帮助乡村教师实现学生成长“五育+”数字评价,实施以数据驱动的发展性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数字档案,实现由精准教学到精准育人的转变。

    数字化赋能教学、教研的各环节,依托实证分析,突出精准目标、精准导航、精准施教、精准评价、精准教研,落实教、学、评、研一体化,形成学科精准教学路径,引领乡村教师快速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开展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解决制约教师发展的机制问题

    针对教师培训校内、区域内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受到制约的问题,荣成市教师专业发展部门与高等院校以及乡村中小学开展乡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共同探索乡村教师教育新机制。

    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成立10县区基础教育联盟。联合高等院校和省内有共同发展意愿的10个县区成立基础教育联盟,组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乡村学校协同发展联盟。高等院校负责为每个学段联盟组建一支专家团队,专家团队走进课堂开展共同教研,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等开展常态化、持续反馈的指导,助力乡村学校变革。

    创新组织模式,开展“工作坊”活动。组建跨区域学校管理团队工作坊,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一校一案、会诊把脉。指导学校确定行动研究课题,研制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优化改革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学段工作坊持续跟踪三年,开展深度指导。

    创新指导模式,高校专家“贴身服务”。联盟的专家导师与联盟内中小学教师组成“发展共同体”,专家走进中小学课堂和教研组,对联盟学校的课堂教学开展现场调研、专业诊断视导和持续跟进指导。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联盟论坛,针对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热点问题、前沿理论与先行案例开展研讨。

    创新教研模式,建立跨区域联合教研机制。开展数字化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建立虚拟教研室,探索“线上+线下”的跨区域联合教研机制,开展常态化跨区域虚拟教研活动。指导各乡村学校探索基于校本、指向实践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协同联动的教研培训机制创新,共建优质资源,营造良好的区域教研文化。

    (作者系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究室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