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嘉论
如何建设高质量集团课程
杨 清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教育公共服务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组建办学联合体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提高整个集团的教育质量。随着集团化办学的逐渐推进,如何建设高质量的集团课程成为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集团课程建设是在集团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各成员校结合校区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过程。相对于非集团学校而言,集团课程建设更关注集团核心理念引领、一体化探索、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课程共治。

    系统规划,以集团核心理念引领集团课程建设。集团成员校对集团核心教育理念的集体认同,是实现集团化办学的前提。课程是让核心理念落实落地并将其转化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关键。

    一方面,集团要组织各成员校全面研讨,明确集团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分析其内涵,不仅为了促进成员校对集团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更为了明晰集团课程愿景、把准集团整体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各成员校基于对集团育人理念的理解,结合本校区的学情、师情和校情,系统分析已有的课程基础、课程实践现状,明确本校区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特色方向和重难点,并通过集团内研讨达成共识。对集团课程的系统规划,其关键是既要把握集团整体课程的目标方向,又要明确各成员校课程的具体目标和特色;成员校课程建设既要提炼集团核心育人理念,又要彼此各不相同,体现校本化的思考。

    重点突破,以协同教研推进集团课程一体化建设。当前需要突破的难点在于纵向上的集团贯通课程和横向上的集团课程群建设。

    纵向上,集团尤其是由不同学段成员校组建的教育集团,应该聚焦于集团贯通课程研究。从对象上看,一方面探索面向所有学生的全学段“平稳式”贯通课程,即基于对学生、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围绕特定主题或线索进行贯通。这种贯通既可以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调整、补充、压缩和延展,使不同学段课程能更好衔接;也可以根据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线索开发贯通课程,比如在人文社科领域注重“阅读”,在科学领域强调“实验”;还可以一以贯之地注重在课程建设中对学生特定思维的培养等。另一方面要主动探索面向部分学生的“加速式”贯通课程,这种贯通既可以是按照课程标准或教材顺序对原有课程加速加深的设计,也可以是打破教材顺序、跨学段更大程度的整合。无论哪种贯通,都不是“超前学习”,更不是知识的简单“下放”或“前移”,而是在尊重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合理开发与实施相应课程。贯通课程并不仅限于学科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为例,学校在小初贯通培养中构建了三类课程,包括全面发展课程,即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基础上,对现有学科知识和技能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学科拓展课程;终身发展课程侧重从习惯培养、能力培养、自信心、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未来发展进行指导的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只开设课后社团、科创项目实验、艺体特色队伍和多元智能竞技等课程。

    横向上,要探索集团优质课程群建设,尝试围绕相同的学科或者主题,从集团整体层面规划、开发与实施相应课程,构建可以共享的课程群。相较于非集团学校,集团所开发的课程群应该更为优质和丰富。贯通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协同教研,从集团层面有规划、有组织、有设计地推进不同成员校教师骨干集体教研,共同研发跨年级、跨学段的贯通课程。

    适合为主,通过选择转化推进集团优质课程共享。集团优质课程不能简单地被植入或者挪用到成员校,而是坚持最适合本校的、最能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原则,通过选择和转化实现共享。

    首先,通过“必选+自选”的方式,明确什么样的课程可以被共享。集团要定期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用于“发现”集团的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必选+自选”的方式鼓励集团成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共享课程。“必选”课程指向集团校统一推广的优质课程,这类课程本身质量要“优”,要符合集团课程的整体规划,且课程的选择源于集团所有成员校共同协商的结果,避免“强推”。“自选”课程是集团成员校自己根据校情所选择的优质课程,这类课程选择的基本标准是符合成员校学生发展的需求、有相应的课程资源支持、确实可以实施的。

    其次,对所选的优质课程进行整合转化。实施共享课程的教师或者教研组要根据本校区学生的特点对集团共享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包括课程内容的删、增、调、换、合,也包括课程活动主题与形式、课程评价方式和标准。任何一门共享课程,即使内容设计得再好,倘若只是生搬硬套,不能与特定校区原有课程相整合,不能根据校情进行适当转化,必然难以实现优质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发展性功能。

    再次,要根据各成员校情况灵活实施,课程实施涉及教师、课时、教室、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结合校情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后等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高质量实施共享课程。

    最后,集团优质课程共享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过程。集团可以定期对共享课程进行调研与评价,了解共享课程实施现状及问题,一方面对成员校的具体实施进行相应指导,确保共享优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共享课程本身进行相应调整,使之不断迭代升级。

    健全机制,以共同参与推进集团课程治理。集团课程建设要更关注课程治理。课程治理的基本前提是组建集团课程治理机构。机构组成人员既要有集团负责人,也要有各校区负责人。集团课程治理机构的工作重心在于建立并实施相应的课程治理机制。

    其一,集团课程规划开发机制。集团按照一定周期对集团整体课程、各成员校课程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规划,明确集团和各成员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点。同时,推动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合作教研的方式进行有序课程开发。这一机制建设的重点是教师协同课程开发机制,如何通过机制鼓励和促进教师跨校、跨学段、跨学科的教研合作,这是影响集团课程开发的关键。

    其二,集团课程研究审议机制。审议既可以由集团统一组织,也可以由各校区自行组织,这取决于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密切程度。但无论哪种形式,既要关注集团整体课程建设方案,又要重视各校区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所引进的集团优质课程在内的校本课程纲要及学习材料等。

    其三,集团课程评价反馈机制。不同类型教育集团都可以采用“集团评+自评”的模式,只是联系越紧密的学校,越建议重视集团层面的整体课程评价。鼓励集团成员校积极开展自评,评价本校课程规划的适切性、课程开发的合理性、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管理的实用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评价,都应该注重将评价结论及时反馈给集团和各校区课程负责人。

    其四,集团课程跟踪迭代机制。基于评价结果,定期跟踪集团和各成员校课程的实施与调整,判断学校对现有课程是否有调整、效果如何,是否需要退出,对课程规划有什么影响,集团应形成相应的研讨机制,定期组织成员校相关人员研讨集团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集团课程的优化改进。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