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行思行
在阅读与表达中感受劳动的幸福
冯淑荣

    劳动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知识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和劳动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兼有情境性和综合性。将这两门学科融合不仅能发掘语文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还能借助劳动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发挥跨学科融合育人的优势。

    在劳动教育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特别是阅读与表达课程的融合过程中,有哪些可行性策略呢?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选择具有劳动主题或情境的阅读材料至关重要。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直观接触到劳动的各个方面,从而增进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和现实性,可以选取描写劳动者、劳动场景或劳动精神的文本,如《千人糕》《祖父的园子》等美文,或者《四时田园杂兴》《悯农》等古诗词。这些文本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够传递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将教材中的劳动元素与语文写作活动相结合,让劳动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利用表达教学强化劳动教育。表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劳动主题设计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提升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既能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特点,又能让学生感受劳动场面、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达到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培育的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将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劳动现场,亲身体验劳动过程中的细节、收集写作素材,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参与劳动的日记,记录劳动过程中的感受;或者命题作文,让学生描绘一个劳动者形象、讲述一个关于劳模的故事。这些写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劳动,并通过文字表达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对劳动者的尊敬。

    除了写作,口语交际也是表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组织“我眼中的劳动者”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心目中伟岸的劳动者形象以及尊重这些劳动者的理由。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实际组织实践活动。除了阅读和表达教学,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在重阳节前组织学生开展敬老助老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孝道,学会如何表达对长辈的敬重与关爱;在植树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植树活动,让学生了解植树的流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劳动习惯,并在活动中初步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等名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劳动技能和知识,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劳动创造幸福”的正确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校合育培养劳动实践及表达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定要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到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简单而浅薄的“有趣”,而是来自每个儿童个人智慧的运用和创造的成就感。劳动教育强调的是体力、脑力相互融合,家庭劳动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家校沟通鼓励家长成为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参加家庭劳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学会观察、学会创造,并在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增进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段制订“我是劳动小能手”家庭劳动计划,包含早上醒来叠被子、做早餐和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观察日记、绘画、拍照等方式将自己的劳动过程记录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分享出来,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情绪价值,也能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变化。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商河县第四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