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建引领 培育新时代高质量创新人才
史云贵 郭剑鸣 林亚芳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简称“学院”)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依托财经类大学的行业特色优势与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杭州的区位优势,明确提出“人才兴院、学科强院、合作活院”的发展战略,并在党建引领下成功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服务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新路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近5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成功获批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出版4部省级“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团队建设方面,获评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和浙江省“十四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培养方面,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4次摘得最佳案例奖,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明确目标定位 以人才兴院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育人有方向,自然更高效。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学院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依托浙江治理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窗口”地位,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能源、公共事业政府监管、廉政建设、应急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关键领域,致力于培养一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院不忘初心,坚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厚实公共管理理论基础、掌握“数字+监管”“数字+应急”等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熟练运用智能化前沿手段与方法、在党政部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 以学科强院

    只有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深入渗透并融入具体的学科建设之中,方能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为此,学院锚定既定目标,精心构建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协同育人机制,旨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成功搭建了涵盖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财税学院、会计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财政学、税收学、会计学、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一平台实现了培养对象在上述5个学院和8个一级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成长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注重“才”的培育,更强调“德”的养成。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学院一方面致力于上好思政课,另一方面则不断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责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力求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此外,学院还将“思政赋能”的理念拓展到学术讲座、公益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领域,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

    坚持开门办学 以合作活院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学院始终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打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平台,促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得到锻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学院积极建立健全覆盖14个省份的教学实践基地网络。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有助于他们近距离接触行业动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导师,他们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学生实践、提升学生能力的重任,进而打造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元合作育人新模式。

    此外,学院还致力于深化对外合作,积极探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借助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这一重要平台,学院主动携手国际国内顶尖学府,共同推进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同时,学院引入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与丰富教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型精品课程,助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切实提升了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平,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描绘未来蓝图 以规划优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学院将从以下五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百尺竿头再登高。

    强化党建引领。学院将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把学院党组织建在人才培养链和科学研究链上。依托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稳定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并在高水平研究团队建立健全科研型党支部;依托博士生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博士生党支部,着力打造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生党支部,以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和公共情怀。

    深化思政育人。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推进“1+2+3”党建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思政育人体系。“1”即聚焦政府监管、廉政治理、养老保障、国土资源管理等关键领域,培养具备公共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高级专门人才;“2”指培养优秀的“朋辈导师”和校外“思政导师”,通过“导师有约”等活动,实现合作指导的常态化;“3”指健全“思政+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实践”3个体系,确保课程思政全覆盖,着力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完善培养标准。以博士生培养为关键点,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精心设计一套科学、公正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和导师指导体系、学术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覆盖从选拔入学到最终毕业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链条的培养制度。同时,规范博士生的开题报告、预答辩及外部评审等前期流程,确保博士生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推进因材施教。通过建立健全导师负责制基础上的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推进因材施教,鼓励导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学生研究兴趣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与研究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学生申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监督,确保人才培养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以项目课题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聚力打造创新型、服务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