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德行方略
“运河思政”视域下的德育创新
仇清泉 张 杨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以“运河思政”品牌建设为引领,通过价值引领、课程构建,结合沉浸体验、红色文化熏陶浸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厚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载体,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良好品行,从而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亲近大运河,沉浸体验“大思政”

    “同学们,我们此刻所处的施桥船闸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作为京杭运河入长江的第一个梯级,施桥船闸是大运河航道最重要的枢纽之一……”学校带领学生来到扬州施桥船闸实地考察,了解每年运河船只的通行情况及航运功能,学习船闸运行知识。亲眼见证运河船只的通勤让学生兴奋不已,学生李敏说:“如果不是来到这里听讲解、看船只,我想不到小小的施桥船闸通勤量居然超过了长江三峡船闸,在全国内河运输中是最高的。”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为了让学生感受运河滋养下的文豪与英雄,感受大运河畔的风土人情,学校运河思政研学小组的师生代表走进了汪曾祺纪念馆。

    体验是学习的开始,学习是教育的开始。因此,学校坚持以“最好的课堂在路上”为理念,引领师生开展系列运河研学体验活动。

    一次次大运河之旅,一次次乡土之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作为扬州人更要宣传保护好大运河。结合学生的运河研学活动,学校充分运用运河资源,以思政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拍摄制作了“行走的运河思政课堂”系列德育微视频,在公众号进行展播。

    扬州拥有多项市级乃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携手扬州市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扬州市文化馆)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度“逐梦少年,寻趣非遗”非遗文化集市是学校最热闹的活动之一,活动包含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剪纸、扬州刺绣、绒花制作技艺、扬州面塑、传统手工制作、糖塑等近2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和体验。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互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挖掘运河红色资源,开展青少年培根铸魂活动

    近日,学生来到大运河畔的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这一红色地标打卡,瞻仰了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儿女,参观了展柜中陈列的战士家书、勋章、衣服、书籍。这些遗迹无不体现战士的顽强和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意志。漫步在胜利广场前,学生纷纷表示:“看到这些烈士遗物,仿佛看到了他们革命年代的英雄风采,同时也如穿越时空般感受到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在探访红色人物李公朴故居后,学生唐悠然感叹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安定、和谐、幸福,更要感受并汲取李公朴先生精神的精华,延续他的革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做新时代的领航员。每一次与革命先烈的精神交流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系统谋划,把弘扬红色文化摆在突出位置,对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念兹在兹。因此,学校以“运河思政”为引领,广泛挖掘运河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系列“打卡红色地点”“探访红色人物”“宣讲红色故事”等青少年培根铸魂活动。

    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面对当下社会上“躺平”“摸鱼”“摆烂”等现象,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坚定理想信念的素材开展主题教育,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吸引力,进一步营造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浓厚校园氛围,把红色阵地守护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坚持价值引领,以课程构建为支撑开展德育实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指示,学校依托“运河思政”品牌践行“第二个结合”,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着力筑牢“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挖掘大运河优秀文化资源,浸润学子心灵,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探索德育新路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学科德育,即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浸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连着两端,一端是健全人格,一端是社会生活。

    依托大运河丰富的文化资源背景,努力拓展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各学科思政教育元素,学校以“思政”为主阵地,突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动学生开展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学习。

    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夏长平、地理教师周洋、历史教师郭娟共同开设“绿色发展——千年运河情,一起向未来”一课,历史教师带着学生追溯大运河来龙去脉;地理教师带领学生透过大运河,看到中国人适应空间、利用自然山水不断求知探索创造的精神和成就;道德与法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经济发展与环保关系”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道德与法治教师李芬、物理教师徐睿、历史教师高丽娟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线开设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千年流淌浇灌鱼米之乡”一课,以“大运河水流淌”为主线,设计“聆听千年流淌”“助力节水灌溉”“弘扬劳动精神”3个环节,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为了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引领学生从“小我”逐步走向“大我”,从“小爱”逐步走向“大义”,实现大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学校基于“运河思政”积极构建“运河+”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已开设“运河与国运”“运河与生态”“运河与生活”“运河与生命”等课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校将继续依托大运河优秀的文化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启动“思想引擎”,增强学生的亲历感、代入感、亲切感,站在文化自信、文脉传承、文运国运的高度研究大运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从而激励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砥砺精神品格、厚植爱国情感。

    (作者单位均系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HA220505)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