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明明德
文明,从指尖潺潺溢出
余才彬

    近日,秋雨绵绵,学生到校后雨伞自然放在了教室走廊的雨伞架上,但个别班级因雨伞放不下散落在走廊上,无人问津。今天轮到我值周,上午第三节课,我到四年级8个班级教室巡视检查学生做眼保健操情况。从二楼看到四楼,2班的教室门口令我眼前一亮。哇,好整齐呀!雨伞架安放在走廊的一角,长短雨伞都整齐摆放着,好似商店橱柜里摆放出售的新雨伞。

    眼保健操刚结束,一个高个子男生快步走向卫生间,不小心撞落两把雨伞,这时坐在最后一排的女生发现了,她走出教室捡起雨伞重新摆放好。不一会又有一把雨伞滑落在地,这时上课铃响了,一个胖胖的男生最后走进教室,他返身走到雨伞前拾起并小心轻放在雨伞架上。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这两个学生值得表扬,我得把他们的名字记下,因此径直走进教室,入眼之处整齐的桌椅、干净的地面、美观的黑板报,以及赏心悦目的图书柜、公示栏、荣誉墙,连墙壁都会“说话”……给人清新之感。带着敬佩之心和学习的态度,我来到办公室向这个班的班主任请教:“你们班的学生习惯这么好,你是如何做到的?”她淡然地说:“常规工作可以按班级公约执行,让学生人人争当小标兵。像主动捡起地上的雨伞、自觉捡拾地上的纸屑都是班级小主人的分内事。我曾告诉学生,人摔倒在地,就要去主动扶起。举手之劳,文明之美。”

    好一个“举手之劳,文明之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好习惯的养成确实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真要为这个班主任点赞!

    一些学校的教育似乎有“去教育”的趋势,退化为单一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如果考试成绩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学生就会被培养成“得分高手”“答题技工”,良好习惯的培养、文明素质的提升统统都要退居二线。

    分数的确是升学的“敲门砖”,但分数并非一个人融入社会、扎根生活的“万能法宝”。一个学生一旦走上社会,真正能够让其自食其力、被人认可的,最终要仰仗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明水平。

    看看如今的教育现状,不值得反思吗?

    集会的时候,一些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别人在台上发言,他们却在下面叽叽喳喳“开小会”;

    公园、游乐场、公交车、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一些学生或大声喧哗,或肆无忌惮地吃东西,甚至将包装纸之类的垃圾随手丢弃,惹来他人厌恶的目光;

    校园楼道里,一些学生课间恣意追逐打闹、横冲直撞,对墙上赫然挂着的“轻声细语”标志视而不见……

    这些真的没有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吗?当学生身上出现上述种种问题时,我们还能简单地认为教育只要有“分数”和“升学率”就可以心安理得吗?

    譬如,一名教师坚持教育自己的学生每天放学时主动整理好课桌,带走自己的物品,摆正自己的桌凳,记清自己的作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再习惯于集会后丢下一地垃圾,就不会习惯于丢三落四,让父母送书、送作业。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为他人着想,照顾好自己。

    德育工作无浅处,笃行致远润无痕。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如今,新时代“文明”使者的接力棒已落在了这些学生手中。“文明”绝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内植于心,外显于行”,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用稚嫩的小手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

    当学生主动捡起雨伞的那一刻,文明已然从他们的指尖潺潺溢出。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泰和县第四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