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前沿视角
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
刘湉祎 李凤霞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全链条教育,主要涉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段。如何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以及如何通过学段之间贯通衔接选拔培养人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早期特质发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

    当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但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具体实践经验,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时期,有必要将选才、育才环节前置到基础教育阶段,从而发现和关注具备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青少年,为其今后成长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国家层面,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系统的天才教育政策,实践中也缺少成熟的培养方案,但从促进教育公平的角度,有必要为天才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一方面,创新是孩子特有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可能,应当积极培育创新素养。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学生一生奠基的重任,只有更多关注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为其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为每位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提供支持,才有助于形成利于拔尖人才“冒”出来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客观而言,确有少数儿童具有某方面的超常潜质,国际上普遍认为天才儿童的比例约为1%—3%。国际资优学生研究表明,各领域表现卓越的天才儿童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拔尖创新的特质既有先天因素,也需要后天培养,恰当的教育能使天赋发展为才能,培养不好则可能会扼杀天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耕耘。要想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有必要前瞻性布局谋划,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开始提供少量的超常教育,对于冒出来的各类尖子生,确保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因材施教、扬其所长,使其获得充分成长,将来才能够成为国之栋梁。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容易异化为对优秀学生的“掐尖”行为。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是存在个别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名进行的“掐尖”招生。事实上,培养“拔尖”不是选拔“掐尖”,不宜大规模统一选拔,而是要敏锐发现冒出来的“尖”,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

    二是个别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超出了时间限度。发现与培养人才需要注意“早期”限度,如果超过一定限度过早挑选和培养,有的甚至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关注并介入相关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我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初中阶段是适宜的开始介入阶段。

    三是不同学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证研究表明,高一和大一新生“不适应现象”在拔尖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些“不适应现象”折射了衔接教育的不足。以高中教育为例,高中是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期,需要在课程设计、评价标准上作系统设计,然而应试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学生单纯通过重复性刷题提升考试成绩,导致创新力下降、天赋发展受阻,进入大学后无法有效开展探索式学习。换言之,衔接教育“断裂”的根源是“衔接”窄化为“选拔”,“选拔”凌驾于“培养”之上。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发现的科学机制。早期发现是早期培养的题中之义。基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质,构建和设置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人才早期发现标准与方式,将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具备相关特质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将天赋学生识别出来,并尽早提供恰当的培养,帮助其开启更高阶的成才道路。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发识别发现工具,就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画像,通过案例分析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领域合作研究,共同研制科学量表。

    二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质量水平。提供适合的教育,将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关注“教什么”。国家课程规定了所有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水平,但如果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只实施国家课程,将难以满足天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要优化早期培养的课程资源结构,打通学科育人壁垒,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二,关注“怎么教”。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分享。设计学区内跨校、学段内弹性学制等实验,建设荣誉课程等高学业挑战个性化教育资源,建立准入标准和进出机制。其三,关注“如何评”。应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评价体系,尊重人才成长基本规律,关注过程性表现与成就,结合数字技术构建多样化、系统化、有层次、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三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路径。首先,面对衔接学段中的 “不适应现象”,有必要采取措施消除不同学段衔接教育存在的“断裂”,推进“初中—高中”“高中—高校”从选拔走向共育的“强衔接”教育。尽管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作了相应改革,采取“强基计划”、二次选拔等“粗筛基础上的细筛”举措,但相关衔接仍属于“弱衔接”,更为有效的“强衔接”应从“选拔”走向“共育”。其次,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特殊规律,有必要开辟招生绿色通道,精心设计小范围、精细化、高匹配的选育方案,真正实现“初中—高中”“高中—高校”贯通式培养。第一种方式是小规模定向培养,在初中或高中低年级就读的拔尖生提前进入定向的下一学段学习,“提前锁定”的做法既可以避免拔尖生因应试刷题而导致创新力下降,也可避免天赋型偏才被选拔考试淘汰出局。第二种方式是大学深度参与中学育人过程。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强化协同育人、贯通培养,如邀请大学教授走进中学,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中学生走进大学,近距离感受大师风采及高等学府深厚底蕴。

    (作者刘湉祎系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凤霞系江苏开放大学信息化处助理工程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的适切性与有效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22/01/62)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