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出,到2027年,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上均有其独特性。在职业学校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既要遵循美育规律,也要尊重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建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美育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全过程推进美育工作。职业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在贯彻落实好《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出台学校美育工作实施细则;成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美育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分工协作,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参与的责任工作机制;建立契合“三全育人”理念的美育工作制度,把美育贯穿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夯实全员美育,全学科推行美育教研。职业学校应开展以“寓美育教,向美而读”“以美为轴,全美浸润”“化美于心,践美而行”“以美笃行,和美致远”“集美培元、温润人生”等为主题的全员美育主题活动,坚持把美育践行于课堂,落实到教师成长和团队建设之中;夯实美育通识教育,优化全学科美育教研,形成全员参与、纵向贯通各学段、横向融合多学科的美育体系;聚焦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涵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努力建成多元融合、多措并举的全学科美育育人体系。 专美融合,全方位落实以美育人。职业学校要将美育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服务等过程中,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育人场景,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促使美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实现职业技能与审美素养的共同提升。 普及艺术教育,形成以美育人全覆盖格局。职业学校应成立美育中心,统筹开展美育工作,完善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维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机制;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艺术类学分认定机制,形成“全校全环境全覆盖培养”的美育格局。 携手行业企业,多层次构建美育平台。推进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校协同、校研协同、家校协同,共同打造一个合作、交流、创新、发展的美育平台,为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传播美提供广阔舞台;积极构建职普融通的美育融合课程,促进美育与实训相依共促、美育与公共课相融共鸣、美育与“双创”相向共进。 纵横衔接,构建跨学段美育机制。美育工作需要实现“进阶性、持续性、连贯性、结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必须打破学段层次界限与学科壁垒。职业学校应采用“统筹一体设计、纵横衔接贯通、分层分段实施”的工作机制,抓住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和环节,通过“目标整合、学段衔接、学科融合、教材贯通、教法融汇”,建构“跨学段、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美育课程体系;强调统筹整合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形成以美育人的合力;鼓励特色化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发展新局面。 一体化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是打破学段界限与学科壁垒、充分挖掘学段衔接与跨学科融合的最佳路径。应优化课程整体育人框架,让学生拥有层次合理、内容多样的序列化学习体验,以期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学生的进阶式贯通培养,凸显美育特色育人。 根据一体化美育育人目标及学生发展规律,职业学校应系统设计一体化进阶式贯通工作机制和螺旋进阶课程体系,分别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不同学段设置螺旋进阶式同类课程,满足学生在美育方面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构建目标融合、学科融合、主题贯通、学段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素养、创新能力。 总之,要建立职业教育特色美育体系,职业学校需要依托职普融通的特色路径,锚定“全覆盖、全环境、跨学段、多样化、高质量”的美育体系建设目标,不遗余力地推动职业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