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议题的设置不应该是随意的,而是有梯度的,从知识目标到素养目标、从价值立意到知行合一都要在子议题的探究中实现……”安徽省祁门县第一中学思政课教师汪淑凌正向全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分享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在祁门县,这样的教师研讨已成为常态。祁门县牢牢把住教师这一关键要素,帮助教师用“好课”筑梦,用“经典”追梦,用“作品”圆梦,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上迈出铿锵步伐。
“好课”筑梦
只有课堂改变,教育才会真正改变。为提高城乡教育质量,祁门县把构建高质量课堂作为撬动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点。2015年,祁门县主动承担第二轮“国培”计划整体区域推进项目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适合县域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以课领训”模式,即培训团队深入学员的真实课堂,诊断问题,明确培训主题;课例呈现后,组织其他学员与执教者开展对话,围绕培训主题引发学员由疑入思;在培训团队引导下,学员开展主题式学习破解疑难,合作生成新课例再进行实践改进。
“以课领训”基于真实的课堂,既有名师专业对话又有任务引领下的教师主体参与,使教师问题“看得见”、课改理念“摸得着”、育人目标“够得上”、课堂质量“抓得实”。
为让“好课”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祁门县推出“融杭接沪”工程和长三角一体化工程,遴选集团学校、名师工作室与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结对共建,开启教师队伍培养新路径。
为夯实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基础,实现新教师、青年教师“好课”人人过关,祁门县成立了以省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各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组成的“上山下乡”教育人才服务队,深入乡村学校,聚焦新课程、新课标、新技术、新教材、新课堂开展教师深度“改课”实践,在不断改善课堂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经典”追梦
为帮助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持续动力,祁门县既注重专业发展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也注重内在润物无声的素养提升。从2007年开始,祁门县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推进专业阅读,邀请专家、名师到祁门进行阅读指导。2021年,县教师发展中心连续推出“走进经典·精品阅读”“阅读黄山·书香徽州”“学陶师陶研陶做陶”系列活动,让教师在文字中汲取力量,获得方法。
“送出一本书,成就一个梦想。”祁门县坚持每年免费为每位教师赠送至少一本教育经典书刊,并将阅读纳入校本研修和继续教育,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教师阅读节、优秀阅读共同体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读书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如今,“走进经典”已成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力点”。
因为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从教师读到学生读再到家长读就水到渠成。县教师发展中心和教研室组织语文教师以整本书阅读为切入点,结合新课程、新课标制定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开展阅读。如探索使用软件测评和自主测评双重检测模式,为学生改进阅读提供数据参考。同时,把央视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等纳入课程,保证学生每周至少有两个小时的观看时间。学校还开展亲子阅读、校园读书节等活动,引领家长阅读,形成全民阅读生态。
“作品”圆梦
从学习教育家到成为教育家需要高质量的成果凝练和作品生成,而这些“作品”只能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淬炼、归纳和孵化。
青年教师的“作品”是凝聚汗水的“好课”,骨干教师的“作品”是承载故事的教学成果,卓越教师的“作品”是折射思想的教学主张。这一过程中,校长既是领舞者又是助力者。围绕“教学领导力提升”,祁门县连续8年举办不同主题论坛,从单一的办学经验分享到主题鲜明的办学思路呈现,从专题报告到递进式板块论坛再到“专题报告+专家指导+圆桌沙龙”,在提升校长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为更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打下根基。
县教师发展中心适时开展“让教师的‘好课’成为‘好作品’”活动,将其纳入专题培训和校本研修中,帮助教师用文字凝练课例、片段、场景、故事,生成和巩固属于自己的“作品”。汪志平是一位乡村教师,因为钻研几何画板应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佼佼者;丁金宝是学校保卫科干事,踏实学习、专注研究成长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成长故事都被收集到祁门教师队伍建设专辑里。随着《乡村教育·香馨原野》《教育·从心出发》等结集出版,教师实现了从“微光”到追光、从“盆景”到“风景”、从“兴趣”到“志趣”的升华。
(作者系安徽省祁门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