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纵横谈
建设“教联体”学校应具备“五力”
陆常波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育人的一种工作方式。“教联体”整合了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明确其职责和任务,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区域内,学校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空间意义,能够影响和辐射周边社群。“教联体”建设要求以学校为圆心,而以多大的半径画多大的圆是一个涉及影响范围和人数的关键性数据。在新的要求下,作为圆心的学校需要具备“五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断深入。

    学校要发挥领导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领导力的作用,主动整合教育资源,与各机构、单位和组织积极沟通并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合作过程中,学校还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科学设计各类合作交流项目。同时,学校要为区域内各机构、单位和组织提供教育服务,彰显教育在区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培育向心力。学校是区域文化与教育的中心,建设“教联体”可以围绕学校构建成长共同体。区域的外延可以适当扩大,但必须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即学校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传播,让区域内各方育人力量都能从中受益。这就需要各方以学校为中心团结协作,将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进行统整,进一步梳理目标并达成共识。当区域内各方更加明确各自的职责职能,彼此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要具备共情力。构建“教联体”要找到家校社之间的共情点,也就是“学生成长”这个核心,再将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1+1+1>3”的效果。维系“教联体”的纽带是情感,是对孩子成长的责任,更是期待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期望。协同育人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方围绕立德树人做事情。“五育”并举仅停留在校园内是不够的,还需要走出校园,与家长和社会产生共振,如此才能形成共识、产生合力,使“教联体”更具生命力。

    学校要提升执行力。学校要发挥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共同研究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学校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勇于担当,成为家校社三者之间的桥梁、纽带。在学校的助力下实现村居与辖区单位、高校、艺术团体等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才能形成各方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教育的格局。

    学校要提升转化力。“教联体”建设需要发现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有的直接可用,有的则需要合作开发或转化、拓展,这也是“教联体”建设的关键。不同资源有其独特属性,因此开发、转化或拓展资源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构建自然和悦教育生态”,为培育学生做好服务。从我校的实践看,区域内现有资源可以转化为学校教育的资源,并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比如学校所在地的派出所、技工类学校以及劳动种植基地等场所对学生定期开放,学生在这些地方学习能够获得更真实、丰富、有趣的体验。家校社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使彼此之间产生交集,进而建成高效运转的“教联体”。

    面对当前诸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或是破解当前局面的重要举措。学校在“教联体”建设中要与家庭和社会同向而行、共同发力,为孩子打造一个美好的“成长营”。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和悦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