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栀子花开了,一朵一朵白色花儿缀满枝丫。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学生的温言暖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感动和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多年前,我从学校毕业到小镇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次上新进教师公开课,我无比紧张,语无伦次,设计好的教案和讲稿好像被谁从大脑里偷走了。我羞愧难当,被一种巨大的挫败感笼罩,心仿佛被浸在了冰水里。这时,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仰着脸,大眼睛里仿佛盛着暖阳:“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话语一下子撞开了我的心扉,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 从那以后,我努力磨炼自己的教学艺术,只为不辜负那个女生的“我很喜欢听你讲课”。 那年,刚接手一批新生不久,我就因病住进了医院。班主任带着学生来看我。学生围着我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雀。“老师,您还难受吗”“老师,您好些了吗”“老师,您要好好休息,不要着急回校上课”。看着学生关切的眼神,听着他们暖人的话语,我的心软成一片。这时,一句带着哭腔的话响起:“老师,对不起,都怪我们不听话,把您都累病了!”我看到那个小女孩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抽抽搭搭地哭,小小的鼻头都哭红了。 学生的话令我感动,也让我惭愧。平时,课堂上发现他们回答不上来问题、作业达不到要求时,我动不动就板着脸训斥他们,却没有俯下身去认真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可我的学生却以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原谅了老师对他们的粗暴。那一瞬间,我的心里暖暖的,也涩涩的。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并尝试着将心理学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假如我是孩子”或“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情感体验给每个学生以宽容、理解、信任、尊重和关怀,与他们同喜共忧,只为不辜负学生对我全身心的信赖和包容。 去年,我受邀为全市新进教师讲教育随笔写作。大大的教室里,坐满了青年教师。一张张青春的脸庞闪现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热望,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刚毕业的自己。讲座结束后,有两个学员向我走来,远远地打招呼:“老师,您还记得我们吗?” 看着他们,我先是一愣,随即脱口而出:“顺颖和旭辉,你们怎么在这儿?”“我们也成为老师啦!”我很高兴在讲座现场遇见曾经的学生。“老师,我看见您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了,您还是那么努力。”“老师,您的课讲得更好了,我有个妹妹后来也在您的班上,她说您教的东西让她一生受益。”两个学生围着我说着久别之后的事,我一一回应,直到“我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在耳边响起。瞬间,我的眼中有温热的液体在涌动。再多的甜言蜜语也不及这句“成为您”,这是学生对老师最高的褒奖和赞誉。从教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向着光、追寻光,没想到自己成了学生心中的光。 长久地坚持,我也会觉得累,也曾想停下追光的脚步。可每当想到“我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这句话时,我又振奋精神,一如既往地用心上课,坚持阅读和教育写作,只因身后有我的学生在注视着我、追逐着我,在向往“成为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时光就像被大风刮走了一样,可生命中的那些学生总是让我难以忘怀,那些话总是萦绕在心间。学生毕业离校时,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好舍不得你,你再抱抱我。”往届的学生回母校看望我,拥着我说:“老师,我们好想你。”教师节学生打来电话:“是您关注的目光,给予我无尽的信心和勇气,您是我永远的老师。” 一树一树的栀子花开了又谢,一个一个的日子升起又落下,一届一届的学生走来又走过。我却常常流连于学生对我说过的那些只言片语,那是我听过的最美“情话”。失落时,它们给予我鼓励;犯错时,它们给予我警醒;懈怠时,它们给予我鞭策。它们带给我点点滴滴的感动,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 这些最美“情话”宛如栀子花盛开在我的时光里,丰盈了我的生命,芬芳了我的岁月。 (作者系特级教师,湖北省钟祥市第四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