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教师发展机构创新案例 |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135”工程:青年教师培养的丹阳行动
束晓霞

    江苏丹阳,自古崇文重教,近现代史上诞生了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戴伯韬等五位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认为,“一切学科,重在开示门径”。“示径”,一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二指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示门径,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一直以来,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简称“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倡导实践示径;坚持专业引领,聚焦成长需求,逐步形成了以“135”工程为标志的青年教师培养行动。

    “135”工程源于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135”考核体系,即针对青年教师入职1年、3年、5年三个关键阶段,对青年教师进行相应考核。根据近年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心面向入职五年内的青年教师,研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指南》,打造定向师范生培育站、新教师培养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营三大平台,铺设专业阅读、技能竞赛、优课评比、135考证、基本功集训五大路径,立体构建更贴合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135”工程。

    多元驱动,规划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明、动力不强的现实状况,中心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各项举措进行了梳理、整合,研制《青年教师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明确了入职5年内的青年教师在各阶段的专业发展要求,设定了每一个阶段需要达成的专业发展目标,其中既有“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胜任”的考证指标,也有不同阶段的阅读、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基本功工作坊等参培要求。

    为落实《指南》要求,自2020年起,中心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发展周”展评活动,呈现一年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开展优秀青年教师、书香青年教师评选。每年召开青年教师发展大会,对《指南》进行修订解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表彰优秀青年教师,分享基层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成功经验,引导教育集团和基层学校因地制宜落实《指南》要求。

    以青年教师发展系列活动为载体,聚焦目标引领,聚焦榜样示范,教育集团、学校跟进落实,多角度激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与活力,帮助青年教师从散点式被动参训转向定向化自主研修。

    多方聚力,夯实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基

    中心在《指南》引领下,通过对接定向师范生培养高校、建设新教师培养工作室、成立青年教师成长营等多项举措,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一是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实现“贯通式”培养。以《指南》为基础,抓好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跟踪培训,将青年教师培养前置。中心主动对接定向师范生培养高校,与培养高校合作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定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建设职前职后融通研修共同体,为提高新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夯基垒台。

    同时,根据定向师范生的就读专业、入学时间、培养学校等成立若干“定向师范生培育站”,聘请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学科研训员担任顾问,充分利用假期开展“631活动”,即以学年为周期,组织为期六天的寒暑假实践导向集中培训;指导师范生阅读三本指定教育专著,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分享;开展一场以教学专业技能为主的展示活动。

    二是依托学科资源优势,实现“开放式”培养。为帮助入职一年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中心在暑期集中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建设新教师培养工作室,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个性化培训。每学年,中心都会成立40个左右新教师培养工作室,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的绝大多数学科。聘请全市各学段、学科优秀骨干教师领衔,各学科研训员担任顾问,通过“传、帮、带、做”,手把手、点对点进行指导,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现阶段,学校培养新教师大多采用“师徒结对”方式,新教师培养工作室把学校“一对一”的师徒培养模式扩展为“一对多”“多对一”的开放培养模式。

    三是依托学校平台优势,实现“本土化”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既需要职前职后融通的“定向师范生培育站”,也需要开放多元的“新教师培养工作室”,更需要扎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校本研修。中心指导全市高中学校和学前、小学、初中学段的教育集团,成立青年教师成长营,落实《指南》相关要求,促进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成长营根据《指南》要求制订阅读计划,进行阅读指导,组织阅读沙龙及评比活动;根据学段、学科以及学校实际开展“三字一话”、模拟课堂、课件制作、实验操作等专项培训。青年教师成长营定期组织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的指导与交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集备、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育随想,倡导青年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反思、乐于动笔,不断增强他们的学科理解与课堂实践能力。

    多维赋能,锤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能

    在《指南》引领下,中心通过专业阅读、技能竞赛、优课评比、135考证以及基本功集训等五大路径,帮助青年教师搭建专业不断发展的攀登阶梯。

    一是在持续阅读中拓宽专业视野。从定向师范生培育站开始,中心就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要求青年教师写读书笔记,组织阅读分享。从定向师范生到入职五年阶段,专业阅读要求贯穿其中。有区域总体阅读要求,有定向师范生培育站、新教师培养工作室和青年教师成长营的具体计划;有教育经典著作阅读,有丹阳本土五大教育家思想学习;有新课程、新高考改革方面的专题阅读,有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学习,等等。通过阅读分享、书香教师评选等,激励青年教师进行持续多维度的专业阅读,进而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视野,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

    二是在竞赛集训中锤炼教学技能。为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中心在定向师范生培育站开展技能培训,在青年教师入职五年内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与培训。入职第一年,组织系列教学技能培训,如“三字一话”、课件制作、课堂管理,并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等;入职第二年,进行优质课评比;入职第三年,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入职第四年,分层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入职第五年,组织教学基本功集训,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比赛。这些培训和竞赛由中心和青年教师成长营联合举行,一方面有效帮助青年教师逐渐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激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的教学能力得到进阶提升。

    三是在量化考评中实现全面成长。中心一直注重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以“135”考证(“一年入门”证、“三年过关”证、“五年胜任”证)取代以往“审材料”式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考核。

    “135”考证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教学基本功、教学“五认真”、教学质量、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中心负责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进行考查;市教育局负责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测评。综合考核合格的青年教师将获得相应证书,考核不合格的将暂缓定级,安排待岗学习、重新考核。“135”考证,突破了长期以来青年教师考核的固有模式,增强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意识、实绩意识,增强了全市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性,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