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该校以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出发点,锁定变革教学关键路径,灵活课程时长、统筹安排课时、突破时空边界、个性定制课程,为不同学生建构了“四张课表”,这样的探索把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
对于学生而言,课表即生活。有什么样的课表就会在校园里过什么样的生活。为进一步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以“课表”为抓手,通过灵活课程时长、统筹安排课时、突破时空边界、个性定制课程等,借助“四张课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何谓“四张课表”?即“灵活课表、融通课表、机动课表、自主课表”,旨在有效推进学生的完整学习、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和个性学习。如果说前三张课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那么第四张课表则面向部分特长学生。
灵活课表旨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融通课表旨在加强学生学科实践能力;机动课表旨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课表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四张课表”层层递进,横向覆盖全学科,纵向贯通全学段,时间上符合学生认知和学科特点,空间上推动学生综合发展,落实学科实践,系统实现了“基础夯实—实践提升—素养强化—个性发扬”的学生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课表是反映国家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要切入点。之所以推出“四张课表”是因为我们发现,学校育人实践存在如下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封闭固化,切割了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传统课表每课时时长相对固化,使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被课时切割,难以为不同课程创造灵活变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二是割裂分化,阻碍了学生有效开展综合学习。传统教学易陷入分化的学科知识点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个体经验的联结,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浅表泛化,削弱了学生社会情感的体验探究。一些学校将机动周课时全部用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学校场域,浅表泛化的安排未能发挥机动周的育人价值,难以为学生社会情感培养与深度学习的推进创造空间。四是单一僵化,扼制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个性化培养。相对固定的学习时空对学生身心形成了有形无形的规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受阻,更遑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于是,我们开始了“四张课表”的实践探索。
灵活课表,促进学生完整学习
在保证规定课时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学校进行了“灵活课表”的实践探索,避免僵化的课时时长对学生完整学习经历的僵化切割。学校课程设计的基点是学生的发展需求,每个科目的时长是根据课型需要、学生学习需求设定的。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特点,将常规课设置为每课时35分钟。长课设置为50分钟,设置为长课的课程有三至六年级的科学、体育与健康,侧重探究实践,避免学习受到课时切割。短课设置为20分钟,设置为短课的课程有一、二年级的体育与健康,一至六年级的数学。一、二年级每周各设置1节体育短课,注重幼小衔接,以体育游戏为主,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五、六年级每周设置1节数学短课,课程内容来自教材,重视学科实践,凸显学段融合。常规课和长短课的配置,满足了不同需求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更好地保证了课程的实际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节奏感,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更为合理、科学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习需求,低年级采用双师协同包班、中高年级采用教师协同走教的教学组织形式。立足低年级学生幼小衔接和整体认知需求,一、二年级实行双师包班,即由两位教师灵活采取不同形式协同开展一个班的全科教学,有主辅协同、平行协同、差异协同、配对协同等不同协同形式。立足中高年级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和即时辅导需要,在三至六年级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师走教,有名师多班走教、多师多班走教、多师项目走教等不同走教形式。基于不同年段、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打通排课,将相关教师的课调整到同一时段;建立学科资源库,走班教师合作备课、分层设计。
融通课表,推进学生综合学习
学校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比14%—18%的课时打通使用,以月为单位,每周五下午轮流开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心理团辅和“精彩95分钟”综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确保符合月课时总时长要求。
学校打造综合学习的“精彩95分钟”模块,保障全体学生六年经历60次深度综合学习。该模块旨在打破学科边界,联通生活边界,重塑体验边界,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实践问题,建立学科知识间、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自我等多重“联结”,以主题学习的形式进行,以具体的任务、项目为抓手,推动学生系统开展动手操作和协同探究,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比如四年级开展的《中草药的前世今生》综合学习,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整合劳动课程、“崇文百草园”校本课程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百草集”搜集中草药相关资料,动手制作中药香囊,聆听中医药专家进校园讲座,走进“崇文百草园”开展中草药种植。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开放的,有校外自主探究,也有校内与同伴的共同学习,校内学习一般安排在周五下午,并在这个半天设置“无铃声日”,给予学生学习充分的时间保障;学习场域是多元的,涉及校内外,校内包括教室、报告厅、劳动基地等多个场地;学习方式是丰富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经历完整、充分。这样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更提升了民族自信。
机动课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学校通盘考虑小学的六年,每学年设置“文艺周”和“科技周”两个机动周,分两学期实施,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科学等素养。机动周给予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时间保障,为学生的高阶学习创造了空间,让学生不断经历辨析、评价、综合与创造的思维活动,在不同的课程与学习中,完成基于讨论型、递进式、思辨性和反思型的学习情境体验。
如何保障其顺利实施呢?我们通过“三大保障”,首先是师资保障,年级组长牵头开展跨学科研训,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备课;其次是技术保障,自主开发“读懂”数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共研、评价共通;最后是管理保障,由教导处牵头,形成“团队组建—方案论证—全校发布—教师研训—方案实施—总结复盘—迭代更新”的管理闭环。
学校各年级针对不同主题,由各班讨论实施一个项目,再由班级学生细分成几个子项目,形成“项目串”与“任务串”,既在时间上保证各组的纵向推进,又促进最终项目成果呈现的横向联结。
课程实施场域打破原有的物理空间,由校园延展至博物馆、社区等相关场所。授课者由学校教师拓展为家长志愿者、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等。学习方式上更多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文艺节六年级的“创艺崇文”主题学习中,各班学生自主组建设计、文案、宣传、布展、营销五个子项目组,走班学习相应课程,开展社区调研活动。各项目组每日开展项目推进交流会,撰写项目日程表,自主设计策展,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由此,学生在协作、沟通、互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社会情感能力得以提升。
自主课表,助力人才培优和个性培养
课堂上统一的学习无法满足一部分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为这一部分学生开设了定制课程,如创新研究室、个人画展、“点亮童年”音乐会等,提供“自主课表”及配套支持。这种设置改变了原有同一时间、时长、教室、课表、教材及学习进度等现状,形成了更适合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支持体系。
通过定制课表,保障每个学有特长的学生都有机会开展个性化学习,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定制课表内含必修、选修、个辅和阅览室沙龙等4种不同类型的小课表,学生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个性课表。
学校还建构了“一平台·四环·四机制”行动范式。为确保定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学校搭建由研究室总监、学术组长、研究导师和学生构成的专业学习平台,形成由学校、家长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学习系统,包括覆盖“选择—配送—服务—发布”四环的全过程学习支持体系和“环境支持、资源供给、家校协同、考核评价”四大机制保障体系。以“创新研究室”定制课程实施为例:一是基于学生需求确定选题,师生双向选择并签订研究协议。二是提供个性化课表。三是依据学生需求创建个性化资源库,进行个性化学习资源配送,并以定期授课的“团队式服务、一对一导师制、面对面学长制”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支持。四是通过分层发布、多层发布和多时空展示,学生经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全过程。
总的来说,“四张课表”高质量落实了国家课程,更好地支持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协同成长,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同,相关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