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舟夜书所见》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猜猜看,沈老师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字?” 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致。第一个学生猜是“星”字,因为天上的星星都映在了河里。我随即追问,这里真的有星星吗?学生若有所思,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我提示他们去看插图,学生看后发现天上并没有星星。原来星星不是真的星星,那只是渔灯照在水面的倒影而已。我总结道:“诗人可真会想象啊,那河水中再普通不过的渔灯倒影都能想象成满天星星。看来这个‘星’字的确很妙!再猜!”虽然这个学生把河里的星星当成了真实星星的倒影,但我们并不要急着去指正,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再品味诗人独特的想象。 第二个学生猜是“散”字,她支支吾吾地说:“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如果用‘变’就不那么高级。”她显然是受了我的影响,因为平常我们上课遇到一些精彩的字词时我会将之对比,比如遇到“湛蓝”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就会问是“蓝色”高级还是“湛蓝”高级?他们都会反应过来,原来同样的意义有不同水平的表达方式,我会让他们摘录下这些高级词语。但这个学生没有只讲“高级”,她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散”换成“变”,这个句子就不高级了。我在评价她的发言时这样说道:“这位同学关注到‘散’这个字很不错,而且她还找了一个字去替换,从而反过来说明‘散’的好。是的,这个字用得极其灵动,这些带着渔光的小浪花是多么有层次啊,一层一层地散开去,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的。你很有眼光,再猜!”虽然这个学生没有完全说出她想表达的意境,但她急需一个表达的缺口。 第三个学生猜是“簇”字,他认为“簇”这个字体现出浪花的状态,像人一样争先恐后地挤着往远处去。第四个学生紧随其后:“我觉得是‘微’,因为是微风吹动了水面,才簇起了浪。”我补充道:“你们看,‘微’用了几次?两个‘微’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说风不大,有的说风一阵一阵的,还有的说风很温柔。大家的思考都很有道理,我也感到诧异,学生竟然对“微微”有这么多元的解读。既然有了这么丰富的理解,我顺势引导:“因为风又轻又柔,一阵阵吹来,于是水面簇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浪。我们一起读——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读的时候我看见有几个孩子扬起了自己的手,模拟微风拂过水面的样态,这是多么自发性、创造性的一幕啊。 在经历了那么多轮“心有灵犀”的失败后,猜测仍然焦灼,猜测的角度也逐渐清奇起来。比如第五个学生起立说:“我猜是‘月’字。”起初我很不解,但是听了她的解释,我给了她最大的表扬,因为她看见了我们所没看见的细节。她不慌不忙说道:“我们平时都说‘夜黑’,比如有个成语就叫夜黑风高,但是这里诗人却用了‘月黑’,所以我觉得很妙。”这是我从未看见过的解读,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夜黑”不足以体现夜晚的黑,但是如果连月亮都看不见了,那样的夜晚才是真的黑。而她的回答也正好回答了开篇“月黑见渔灯”中“见”的读音,因为夜实在太黑了,所以我们看不见、看不清渔灯,而是渔船从远方缓缓开过来,慢慢显现出来的,因此这里的“见”读作“xiàn”更符合意境。她的回答,一下子给这个读音没有定论的“见”字提供了新证据。 不过猜测依然继续,第六个学生起立了:“我认为是‘萤’,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把渔灯比喻成萤火虫,说明渔灯不大,小小的,光也不是很亮。”第七个学生说:“我认为是‘孤’字,因为‘孤’是孤单、孤独的意思,‘孤光’就说明了周围没有其他亮光,只有它一个孤零零的。”随着学生对这些字的解读,我发现他们其实也是我的老师。成人的理解会走向情感,比如“孤”这个字可能契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或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萤”是一丝希望的亮光之类的见解。但是孩子们的解读,竟然是把字词最原始的意义结合诗句进行拟人化的想象,然后合理猜测,最后再展现给我们看。 剩余的字所剩无几,有人猜是“渔”,甚至有人猜是“作”,我让学生再读一遍古诗。读完后,有个学生小声说:“老师,不会是‘满’吧?我刚刚读的时候感觉这个字很有力量,我声音都变大了!”我回答道:“是啊,‘满河星’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说明微风簇起的浪一层接一层、一圈接着一圈,都盛满了整条河。”随后手指一点,点在了“河”这个字上。学生一下子就看懂了我的暗示,大声喊着:“是河!”我们平时都说一颗星星、一片星星,但这里却说一整河星星,这个巧妙的量词“河”,不仅提示了此“星”非彼“星”这一重要信息,还侧面说明渔灯照耀下的浪层层叠叠所达到的河面波光粼粼的宏大之美。 在经历了这样一场“猜测游戏”后,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喜欢哪一个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通过学生思维的抽丝剥茧,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很妙,《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查慎行是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我想学生在品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崇德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