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和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一环,需要根据艺术生不同于综合类大学学生的特点,从三个维度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将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以“道”为尊,而“艺”次之,孔子推崇雅乐美善合一之“德”,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明确把“道、德、仁”置于“六艺”之前,凸显了他“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学总纲。《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声音之道与政通”,论述了音乐的治理作用;荀子认为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在于“邪不乱雅”的音乐艺术能引导人民“乐而不乱”,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效应。 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援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并把“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列为三项基础性工作的第一项。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指示,第一个统一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政治高度把两个“新的更高要求”统一起来。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突出艺术课程思政的道德教化作用。艺术院校课程思政要把师德师风作为师者的第一标准,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道理通达哲理、以真理映照学理,润物无声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教育学生感悟真理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直面时代课题,回答中国和世界发展命题;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中华文明丰厚营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天下观,增强文化自豪感、使命感、认同感;要突出艺术院校天然拥有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底蕴和优势,激发学生独特的才情、学情、风情,引导学生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转化艺术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成果。艺术课程思政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宗旨,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推动艺术课程思政改革,完善课程思政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学术支持;要把人民群众既当作教育改革的“剧中人”又当作“剧作者”,传递教育公平正义的理念,诠释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充分共享、全面惠及的实践;要把充分满足学生求知诉求、价值追求、精神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运用场所、场景、场域开展情感交融、多重体验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取互联网的最大增变量,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使得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有机结合,让沉浸式、交互式的新媒体课程思政在课前、课中、课后鲜活起来,让数字化、系统化的“大思政课”在随机学、跟踪学、终身学中延伸开来,让年轻化、个性化的思想赋能在课桌案头、田间地头红火起来。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筑牢艺术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阵地。艺术思政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弘扬主旋律,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文艺观指导和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趋向,用真理之光朗照,用上善之水浇灌,不断提高“拔节孕穗期”学生的学养、涵养、修养;要把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把崇德尚艺要求贯穿学生为人、做事、从艺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文艺新人。 学精神明方向,受鼓舞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新时代的思政人将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施工图”,奋力实施立德树人伟大工程,以高水平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助力高质量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单位系浙江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