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一校一品
让“研”途有“知”有“味”
裘陆勤 李伟芳

    研学途中,最美的风景不仅在一山一水间,还在学生眼中;最动人的诗歌,不只在一吟一哦间,还在学生脚下;最有乡土韵味的戏曲,不光在一唱一念间,还在学生兴奋的喝彩声中……

    为使学生的“研”途既富知识性又具趣味性,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采用“先校后馆”“先馆后校”“场馆进校园”等方式,大力推动场馆学习与校内课程深度融合,让场馆成为“会行走的教室”。

    走一段浙东唐诗之路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那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浙东唐诗之路”,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景观与文化交相辉映,是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学校将“春秋游”升级为“走读唐诗之路”研学课程,涵盖“金庭站:感悟金庭的王羲之书圣文化”“曹娥站:解谜千古孝女庙”“兰亭站:玩转古代文人游戏”“镜湖站:洞察镜湖的前世今生”等内容。

    专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金庭站:感悟金庭的王羲之书圣文化”课程备受学生青睐。在行前课上,学生“说金庭,知书圣之乡情”。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寻“金庭观”的由来,并拟订小组研学计划;引领学生欣赏金庭观的美景,知悉书圣王羲之携妻带子来金庭观隐居的故事;诵读《题金庭观》,了解诗人张说不懈进取的一生。书法课教师向学生讲述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背景故事,与学生一起赏析“天下第一行书”,让学生对研学充满期待。

    在行中课上,学生“访金庭,悟书圣之艺术”。学生自发组成书法、水圳、采访、故事等研学小组,前往金庭观、金庭小学、华堂水圳、灵鹅村等地,实地探访,聆听讲解……书法组的学生跟着当地学校的书法课教师一同欣赏书画作品、研习书法技巧,在“同台书法比赛”中,有的学生还荣获了“书法小明星”称号;水圳组的学生在王羲之第56代世孙王剑钧的带领下,沿着石子小路参观了华堂水圳——水圳依墙而建,蜿蜒曲折、变幻莫测,让学生惊叹于古人的智慧;采访组的学生绘制出金庭观的参观路线图,组队采访了王羲之第54代世孙王伯江。王伯江还挥毫泼墨写下“做新时代好少年”赠予学生;故事组的学生来到灵鹅村和华堂村,聆听当地村民讲述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在行后课上,学生“讲故事,承书圣之精神”。在美术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呈现研学成果:写生组的学生以速写形式记录金庭观的风物,版画组的学生用黑白线条展现王羲之勤学苦练的场景,陶艺组的学生用泥巴捏出华堂水圳的模型。故事组的学生为大家讲述了“墨池”“吃墨”“爱鹅”“入木三分”等故事,让大家深切感受到王羲之勤学刻苦、精益求精的书圣精神。

    2023年,学校的研究课题“走读唐诗之路:‘学科融合’研学范式探索”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纳入浙江省拓展课程推荐目录,为各地基于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范例。

    过一个香香的桂花节

    “恰逢秋风起,满园桂花香。”为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锻炼学生的主动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学校组织二年级学生走进“百年桂花园”,开展“香香的桂花节”项目学习活动。

    在行前课上,学生储备桂花的相关知识。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树之歌》《十二月花名歌》等课文,诵读有关桂花的诗词歌赋和谚语等;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平均分”“克和千克”等知识;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一些植物的英语单词;科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桂花的种类、颜色、美食等知识。

    在行中课上,学生带着任务游览“百年桂花园”。一下车,学生便深深迷上了桂花,时而深呼吸,感受花香;时而追逐嬉戏,奔向花海,还拉着教师兴奋地诉说着他们的新发现。围着一棵馒头造型的桂花树,学生情不自禁地念起儿歌:“金桂树,开金花。银桂树,开银花……”还有的学生远远地就用英语呼喊着“桂花”:“Yellow osmanthus”“Orange osmanthus”……桂花园的主人向大家介绍了这片桂花园的面积、桂花树的数量、种类、颜色以及如何养护桂花树等知识,学生认真地将这些内容记录在任务单上:花色橙红的是丹桂,花呈乳白色的是银桂,花呈金黄色的是金桂,花呈淡黄色的是四季桂……最有趣的当属提问环节,有的学生问“这么高的桂花树要生长多少年”,有的学生问“一棵桂花树可以卖多少钱”,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桂花树开花有早有迟”等,均得到悉心解答。漫步桂花林,学生轻轻地踮起脚尖,抓住桂花树的枝丫,小心翼翼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再把花瓣藏进塑料袋里。

    在行后课上,学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教室,动手画一画桂花的模样、写一写游桂花园的故事、称一称桂花的重量,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末,学生迫不及待地与家长一起动手制作桂花美食,编写“桂花美食制作说明书”。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桂花美食节”,学生将亲手制作的桂花奶茶、桂花椰奶冻、桂花年糕、桂花藕、桂花蛋挞等美食与同学分享。桂花的香甜萦绕在学生的舌尖上、心窝里……

    唱一曲越剧名家名段

    “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嵊州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祥地。作为嵊州学子,有必要了解越剧、聆听越剧、观赏越剧、学习越剧,感受越剧的魅力,让越剧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学校组织一年级学生走进“越剧博物馆”,开展“越嵊州,越有戏”的项目学习活动,让他们穿一穿美丽的戏服,听一听越剧的流派唱腔,看一看越剧著名角色的经典装扮,共同探寻越剧的前世今生。

    在行前课上,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美术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越剧中生、旦、丑、大面等角色,并让学生给各种各样的越剧形象配色;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试听了《西厢记·琴心》《白蛇传·哭塔》等越剧经典唱段。

    在行中课上,学生走进越剧博物馆,越剧教师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让他们换上华美的戏服,带领他们用嵊州方言跟念《三字经》。在戏迷馆里,越剧教师演唱越剧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吹奏笛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还为学生讲述“百年越剧溯源”,让学生了解越剧是如何从男子越剧发展到女子越剧的。学唱环节,越剧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越剧唱段《我家有个小九妹》,从念到唱再到身段,教师耐心地教给学生越剧常用的手势和站姿。最后,学生来到古戏楼,认识越剧的盔帽服饰和道具,还“结识”了一位与戏曲有着深厚渊源的皇帝——李隆基,并观看了《魅力越剧》诗路专场的排练。学生纷纷感叹“越剧真的太美了”。

    在行后课上,学生在班级里举办了一场“越剧演唱会”。有的小组选择表演越剧唱段《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深情的对唱和细腻的演绎,将这对青年男女的纯真情感与悲惨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小组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越剧之中,比如将流行歌曲改编为越剧唱腔,或者将校园生活的趣事以越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既新颖又有趣,赢得了阵阵掌声和笑声……最后,学生共同大合唱《我家有个小九妹》,用袅袅越音传递对越剧的热爱。

    学校把乡土项目课程迭代升级为“一月‘逸’项目”课程,组织每个年级的学生每月在当地不同场馆中开展一次乡土项目活动。未来,学校将继续基于儿童立场设计乡土项目课程内容和任务,点燃学生的“生长点”;借助设计项目,激活教师的“成长点”;优化课程资源,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