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写景的,它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点。 第一,诗中有画。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指的是王维,苏东坡称赞王维,读王维的诗,脑海中会出现画面;看王维的画,脑海中会出现一首诗歌。我们来读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这不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吗? 不仅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其他两首诗词同样“诗中有画”。《枫桥夜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渐渐西沉。江边枫叶摇动,渔船上灯火点点。就在此时此刻,苏州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诗人的客船中。 《长相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苍凉孤寂的画面:将士们翻山越岭之后安营扎寨,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第二,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光照的静态与石上清泉的流淌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渔船穿过荷塘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动衬静,动静皆宜,给人一种丰富清新的感受。《枫桥夜泊》写落下去的月亮、啼叫的乌鸦、满天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突然传来的钟声让这静谧更加静谧,给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长相思》写行军途中的夜深宿营,本来也是非常安静的,但那呼呼的风声、沙沙的下雪声将诗人的梦境打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第三,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单单是写景,景中饱含着诗人的情感。《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不正反映了诗人向往这种安宁纯朴的生活吗?难怪诗人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枫桥夜泊》中的诗人张继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半夜传来的钟声将诗人那种难以言说的愁苦衬托得愈发强烈了。《长相思》中的词人纳兰性德为什么难以入睡,是风声、雪声打扰的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心向故园,是对家乡的思念让词人久久不能入眠。 一首诗歌往往代表了一座城市。说到杭州,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又叫“西子湖”。说到扬州,我们就会想起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因此,扬州旅游节的名称就叫“烟花三月节”。说到苏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谁的诗句呢?那就是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苏州的代表,为苏州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许多日本人、韩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他们就想去苏州,去听听那千年的钟声。 其实,张继在写《枫桥夜泊》的时候,苏州并没有一座桥叫枫桥。既然没有枫桥,张继又怎么写得出《枫桥夜泊》呢?这首诗的原题不是《枫桥夜泊》,而是《夜泊松江》。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读到的是《枫桥夜泊》呢?因为这首诗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就把苏州城外的一座桥改名为“枫桥”,甚至把附近的那个小镇命名为“枫桥镇”。等到枫桥的地名叫响之后,反过来又影响了诗题,以至于诗题最后就变成了《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这首诗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我常常在全国各地行走,也会有愁思难眠的时候。面对深夜里的万家灯火,面对静寂的万类霜天,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弥漫在心头。这时,如果有一种温暖的声音,不一定是寒山寺的钟声,哪怕只是一段音乐,循着寂静的夜色而来,传入耳中便渗透进灵魂的世界。那种感觉,就如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感觉一样,既一言难尽,又无处不在。 有哪首诗歌能代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比如无锡,是皮日休的《惠山听松庵》?还是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代表自己居住城市的诗歌找来,用心诵读,一定会心领神会的。 (作者系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