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吟游
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
张秀红

    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喜欢收藏五彩缤纷的玻璃糖纸;分隔两地两岸靠书信往来的漂泊游子,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邮票;一位辛亥革命的元老、起义将军张钫,收藏了1000多方唐代墓志碑刻嵌在书房花园的墙壁上,这便是“千唐志斋”。

    洛阳往西行四五十分钟,就来到一个古朴秀丽的乡村——新安县铁门镇铁门村。这是爱国人士张钫的故里,千唐志斋是他营建的花园书斋“蜇庐”的一部分。

    花园书屋

    千唐志斋坐北朝南,匾额为启功所题。

    进门左手处是个半亩见方的池塘,池边亭阁清幽。再往里,迎面一个爬满绿植、遮蔽四墙的方形石屋,岁月沧桑,古朴典雅,让游客不由得止步伫立。这是主人的书房“听香读画之室”,门两边石刻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 恢宏磅礴、雄浑大气,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百年石屋两侧横刻“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荡气回肠,让人久久回味,为张钫亲书。

    周围园内,绿草如茵,曲折的回廊上爬满藤蔓。老人、孩子、撑伞的情侣游走其中,自在悠然。虽无奇花异草,却自有一种清新怡人、亲切自然的感觉。想来,当年的主人每每于此会友人、品书刻、论收藏;累了,便走出书屋小憩,满眼的草长花开,不由慨叹:人会老去,时代会变迁,花儿才是大自然恒久的主人吧。

    在这清新怡人的环境中,石屋有点疏离,独立于四方。为什么会建这座独立石屋呢?

    同行的本地朋友解答了我的疑问。1921年6月,张钫的父亲病故,他回乡守孝3年,丁忧期间修建了蛰庐这座花园,有花有草、有亭有台,还有这座简朴的石屋。古时父母死后子女守丧,要“居倚庐,寝苫枕块”,意思是在坟墓旁或墓地附近搭建简易屋子,睡在草苫上,头枕土块,吃粗茶淡饭。张钫在张家花园建造独立石屋,本是为了独处为父母守孝,后来就成了他读书会友的书房。

    书屋再往里,西北方向是碑刻收藏之地。

    墓志碑刻

    向前穿行,向左走,朝右看去,一块块黑色的石碑镶嵌在墙壁上,多已模糊难辨。一个个窑洞忽又拐回,像个隧道;从窑洞出来,天井里有一块两米左右高的石碑,乃是张钫父亲的墓碑,落款“子四女四、孙男七、孙女七”,张钫为长子。

    另一处多人观看的是张钫父亲的墓志铭——张子温墓志铭。张子温,清光绪年间拔贡,陕西乾州、鄜州州判,墓志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三人均是张钫的好友。张母王太夫人七十寿序碑刻为1934年张钫母亲七十大寿时所得贺礼,蒋中正撰文、贺耀祖书丹,后列国民政府41名党政要员,不难看出张钫当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

    朋友介绍,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等交往甚密。在他们尤其是于右任的影响下,张钫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张钫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搜集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个天井、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

    墓志之作起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墓志铭文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志题,一般写明朝代,志主职官、姓氏、籍贯等,如同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为志文,记述志主身世,包括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等,类似于现在的追悼词内容;第三部分为铭文,即歌颂悼念死者的内容。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志主身份既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职微的尉丞参曹,也有优游园林的处士名流、修道参禅的真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和籍贯的宫娥彩女。

    观墓志既是观书也是观史。站在后世历史的角度纵观个人的一生:千唐志,可以说是一个朝代形形色色的生动人生,一个时代的生动侧影。

    志斋英魂

    走出窑洞,回到阳光之下。

    往东走,水池小桥,影壁墙朝东,有力地书写着四个字——“天下为公”。东园主要是静园和西沃石窟。静园里,走过长长的青砖甬路,是主人张钫的墓园。方形砖墓朴实无华,墓碑上简单地写着生卒年份“1886—1966”。张钫原葬于八宝山公墓,1986年迁葬于此。墓边甬路旁,有张钫书信碑刻,是张钫与台湾子侄家人的通信,述说着深深的亲情和思念。西沃石窟,形制巨大,是建小浪底工程时从黄河边迁移于此的,成为碑刻博物馆的一部分。

    走出千唐志斋,总觉得意犹未尽。花园书斋是主人的留存,那曾经流连其中的主人呢?紧挨着门外停车的广场东边有张钫故居、千唐志斋现代馆。张钫故居是个三进的规整四合院,上房垫高台阶,两边厢房陈设简单。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张钫不同时期的照片:求学时期少年英武,身着将军服霸气外露;新中国时期则是眉目温和、面容慈祥。现代馆雄伟、壮观、简洁,触摸屏随处可见。试了试,输入逝者姓名、生卒年、职业等信息,即刻便能生成一则典雅规范的墓志。

    在铁门,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着、述说着这位张钫先生。

    人会老去,时代会变迁,大自然才是主人,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心中装着大众百姓的人,家乡会记着他,人民会记着他,历史会永远记着他。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孟州市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