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亭(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我国普通教材编写的开路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奠基人。曾担任甘肃省文教厅厅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甘肃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职。
————————————————
2024年12月16日,恰逢著名教育家辛安亭先生诞辰120周年。这一天,一场关于辛安亭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讨会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
62年前,辛安亭创办了甘肃教育学院(现兰州文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学院快速成长为全省培养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摇篮,位列当时“甘肃八大院校”之一。辛安亭在甘肃教育学院5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彰显了一种可贵的教育家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艰苦办学孕育陇原师表
1961年底,辛安亭举家从北京搬回兰州,甘肃方面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辛安亭明确表态,自己想创办一所培训中学师资、轮训教育干部的学校,为发展甘肃教育事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尽一点绵薄之力。
初创甘肃教育学院,办学用地短缺、办学场所简陋,辛安亭带领大家挖建地基、平整土地、整修校舍、拓建道路,用学校仅有的一辆破旧卡车和一驾马车,搬来了桌椅板凳、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仅用5个月时间就解决了基本办学条件。经过辛安亭和同事的艰辛努力,甘肃教育学院迎来了首批320名学生。
1962年12月10日,在第一次开学典礼上,身材瘦小但目光如炬的辛安亭铿锵有力地说:“我今年58岁,我愿在这所学院工作10年!”学校成立后,辛安亭鼓励师生“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生产”“勤俭办学、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教学之余,他带领大家除草开荒,引水排碱,在河滩里自力更生种菜种粮。广大教师在教学与劳动中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短短5年时间,甘肃教育学院便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回顾这段经历,辛安亭欣然写下“教育学院五经春,工作顺利精神振。老弱青壮齐努力,团结一致共完成”的诗句。
开拓创新完善育人模式
在办学中,辛安亭“从当地实际出发办出学校特色”,强调学院要紧密联系全省中小学实际,兼顾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任务,以提高中学师资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使命,有计划、系统性、分批分期对教师和管理干部开展脱产培训。为此,他成立调研室,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小学管理、教学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完善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辛安亭确立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启发讲授,重点学习,缺啥补啥,加强辅导,面向中学,联系实际”。1964年学院首届党员大会上,辛安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和风细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原则,不可简单粗暴,也不能迁就姑息。
他还组织开垦38亩荒地,建成劳动生产实践基地,并结合师资培训的不同要求,创新组织了半年轮训、1年培训、2年专修、4年半工半读、假期讲习和巡回辅导等多种教学培训形式,特别是半工半读的教学安排,不仅增设珠算、会计、测绘等实践课程,还设置40%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社会实践课。这种理实互动、工读结合的育人方式,受到普遍好评,取得良好效果。有学员反映说:“总结经验使我们把感性认识提到理论高度,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学院里进修提高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以致用。”
广聚英才建强人才队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辛安亭反复强调:“在高校工作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他认为,大学管理者一定要了解知识分子的特点、真正关心他们,尤其不可求全责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此,辛安亭带领院党委班子制定教师培养整体规划,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通过精简、调整、引进等多种途径,很快建立了一支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校初期,恰逢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高校师资普遍紧张。辛安亭到处奔波,招贤纳士,引进了省内院校的10余名专家教授,包括数学教授段子美、物理专家方孝博、翻译家邹念鲁、中国最早的电教专家南国农等,广聚英才放手重用,开创了学院人才济济、事业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辛安亭说:“只有尊重别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要攀比职位待遇,才能精诚团结,搞好工作。”他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经常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主动当好“生活委员”。南国农后来回忆:“有次我患胃溃疡摔倒在地,磕破了头,满身是血。辛老听到后,立即叫校医室主任为我医治,并安排夫人为我拆洗血衣,多次给我送饭。”这样暖心的事情也发生在很多教师身上,大家都说辛安亭有仁者之风。
以身作则营造良好校风
辛安亭毕生奉献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共产党员,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高校管理者,他扎根一线、恢廓学风、改革创新,激发了学院发展的澎湃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乐教爱生、提灯引路,涵育了师生正道直行的人格精神。
他光明磊落,一直保持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有着浓厚的民主作风和奋斗精神,没有丝毫的“官气”。1962年,学院召开成立大会时,有人建议提高出席会议领导的用餐标准,辛安亭一口回绝,表示不能因为一顿饭搞特殊而脱离群众。他热情待人,勉励青年积极上进,无论对待同事还是学生,都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很受大家的欢迎和爱戴。
他克己奉公,平日粗茶淡饭,穿住用都非常简单,经常戴着一顶藏青色解放帽,脚上穿的总是家人做的圆口布鞋,身上的呢制服磨出了织纹也舍不得换。一心扑在学院建设发展上,与师生同甘共苦,把学院办得有声有色。
辛安亭在甘肃教育学院5年的教育探索,体现了他“扎根陇原、立足实际”办大学的政治信念,以师生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教育家办学治校的风采。他艰苦奋斗的办学情怀铸就了如今兰州文理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传统,他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凝练成学院政治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从严治校的鲜明特征,他重视人才的战略举措涵养了学院“在化育成人上打头阵、在服务文旅上建高地”的办学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上,兰州文理学院广大教师正在传承弘扬辛安亭等老一辈教育家的精神,立德修身、躬耕教坛,为培养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作者分别系兰州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