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德行方略
于无声处育“美德”
冯元民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浞景学校坚持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工作思路,把美育、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浸润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美德”之路。

    一道“彩虹”带来的美育浸润

    国庆节假期后的第一天,学生一走进校园,便被学校广场地面上出现的一幅巨幅彩绘吸引:一道美丽的彩虹从云端升起,彩虹的两端开满了鲜艳的太阳花,两个可爱的少先队员悠闲地坐在彩虹上面,旁边写着“让每个孩子拥有七彩童年”11个大字……

    这幅地面彩绘是学校美术教师、书法爱好者武铁军和美术社团的学生一起精心设计完成的,这既是一次很好的项目式学习,也是一次难得的美育浸润活动。其实,学校不只是广场地面有彩绘,其他地面上的彩绘也随处可见,就连校园里的石墩、井盖都变成了学生创作和绘画的实践场,经过他们的巧手绘制,一个个变得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目前学校美育普遍存在窄化问题,如何面向所有学生实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美育,真正提升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素养,是学校一直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不久前,学校发起的一次校园微景观命名征集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家长的参与,经过网上征集、投票,阳光桐廊、彩虹广场、知止云念、秋韵大道、静园、揽月园等一批形象生动且诗意十足的景观名应运而生。这次景观名的征集活动,不仅是一次很好的美育活动,还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家长的爱校之情。学校组织学生将一根根废弃的灯杆刷漆上色,并把景观名制作成标牌悬挂在上面,做成路标立在校园的显眼位置,成为学校新的打卡地。

    学校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校园吉祥物设计大赛、班旗设计大赛等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学生的热情参与,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作品。八(1)班学生朱子涵在学校吉祥物设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她说:“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绘画技能,还让我有了成为学校主人的感觉。”像朱子涵这样通过参加学校活动发掘自己“闪光点”的学生还有许多,他们不但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大放光彩,还从中收获了自信和成长。

    一砖一瓦垒起的“思政课”

    浞景学校有一个毕业生打卡地,是一面用5282块青砖垒起的花墙,吸引着历届毕业生回校打卡。

    生活是最生动的思政课教材。为了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基础,用教育的力量引导学生从时代的过客转化为乡村变迁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思考者,学校开发了以“青砖红”为主题的思政课程体系,从一砖一瓦、一柱一椽的故事讲起,让学生感受家庭、家乡、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学校周边的村庄陆续拆迁。学校抓住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节点,加快开发有时代标志意义的思政课教育资源——学生从拆迁后的老屋里搬来一块块青砖,用稚嫩的双手庄重地刻上村名、座右铭或姓名。从讲好乡村故事开始,学校的“青砖红”思政课程已形成生活、生产、生态3个系列,共包括50多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在学生的求索中不断丰富、生成。

    为了使学生成为思想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构建者,学校将思政课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围绕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资料整理、走访调查,在深入实践中发现生产和生活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项目化思政课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审视问题。以四年级学生为例,他们已先后围绕村庄人口结构、家庭消费方式、生产工具变革、乡村治理方式、卫生环境治理、家乡建筑特点等进行了阶段性研究。

    学校“青砖红”故事不断被挖掘、记录、传播,赢得了社会的支持。2021年,清池街道投资600万元在学校建成了占地800多平方米的乡村纪念馆——念月馆,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浞水文化、念月文化将学生的思想从现实延伸到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青砖串联起历史、现实与未来,见证着生活的巨大变迁。

    每天“5分钟”里的生命成长

    “同学们,今天我们5分钟‘微思政’课的主题是‘后浪’,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和力量,也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做一个自信、大气、善良、勇敢、懂得感恩的新时代阳光好少年……”教师郭晓彤正在进行课前5分钟“微思政”课授课。与此同时,学校其他54个班级与之类似的课程也在同步进行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学校积极探索立体化的思政课构建方式,在开好“每周一课”专设课程、举办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学科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本学期又开始了“微思政”生命教育模式的探索,力求用每天阳光5分钟微课程点亮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之光。这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一个微创新,也是整个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

    为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把每天的“微思政”课排进了各班的课表并采取“首课负责制”,也就是每个班级每天第一节课的教师负责提前5分钟到教室进行当天“微思政”课授课。这种“人人都是思政教师”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和思政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还让学校所有教师都更加关注生命教育,自觉投入生命教育的研究中。

    学校的“微思政”课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安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还有爱国、信仰、交往、生涯等方面的引导,更有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点拨。为了保证“微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学校不断优化资源供给模式,从学生发展中心每周统一提供,逐渐转向由各年级组组建备课团队“集备”、学生发展中心审核发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德育”板块中的许多资源也成为学校“微思政”的重要素材。

    “把学生放在心上,让学生喜欢学校”是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今,学校以学生视角下的“微项目”“微课程”“微改革”为切入点,把美育、德育融入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每个生命在阳光下精彩绽放。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浞景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