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纵横谈
“微活动区”开辟以体育人新赛道
张学炬

    学生视力一直是家校关注的焦点,而学生视力情况与其是否进行充足的户外活动有较强的联系。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创造条件保障充足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教师和家长带领儿童参加以游戏为主的户外活动和适宜的体育运动,鼓励在教室门口或公共区域设置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微活动区”,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伴随“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各地对课间时长的调整,学生拥有了更多活动时间,但如何让学生在延长的课间充分进行运动成了一个难题。对此,该通知提倡开辟“微活动区”或可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微活动区”相当于小操场,学生课间可以在此做一些适宜的体育活动,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减轻课堂学习压力,让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憩。

    “微活动区”的设计可以因地制宜,因班、因年级制宜,可大可小,机动灵活,只要学生能够开展活动即可。学校可以根据校情,结合班级的规模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好科学划分,以就近方便为原则,让学生下了课就能锻炼,上课铃响也能及时进入教室。此外,各班级也可以自行划定区域并报学校审批,只要确保安全并且不与其他班级产生冲突即可。

    “微活动区”重在“微”,也难在“微”,需要学校和教师做好内容设计,从“微”处着手,在“微”上发力。一是活动的强度不宜太大,不能影响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二是活动可以随时叫停,设施设备便于整理收纳。三是活动不宜“大兵团作战”,当以个体活动或少数人参与为主。这样的“微活动”可以是常态化的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也可以是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引入竹马等传统游戏,或开展吹拉弹唱等才艺展示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充分发挥“微活动区”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助力器,不能一设了之,而要做好精心的指导和后勤供给服务。

    要配置各种活动器材,让学生想活动、能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要充分征集各班级学生的建议和需求,尽量做到应供尽供、应配尽配。如果能安排教师做好活动后的服务,及时收纳学生来不及整理的体育用品,则可以保证校园和谐有序。

    要做好活动指导,提高活动的含金量。许多看似简单的游戏学生未必都会,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不少微型体育锻炼也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教师及时告知。对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需求,教师要及时回应,方能助推“微活动”走深、走细、走实。

    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微活动区”内的“微活动”是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延伸,要想保证活动质量,需要制度保驾护航。学校要通过建章立制压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再根据落实情况对表现良好的师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当然,“微活动”只是以体育人链条上的一环,还需要与体育、音乐等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更好地凝聚育人合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