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订了一份《中国教师报》,每次我都认真阅读。一次,我看到报纸上的征稿启事,忽然想到自己曾经写过的许多文章——如果我对教育的思考能够给人以启发那该多好啊!我为什么不试着给《中国教师报》投稿呢?没想到,稿件投出仅仅过了两天,我便收到编辑“稿件可以使用,但是需要修改”的回复,并且为我指出了修改方向。连续修改两次以后,我的文章《大事情大教育》终于刊登在《中国教师报》上。当我收到样报和稿费时,心中满是自豪和欣喜。 今年3月,我创办的“‘小桔灯’校长读书会”在安徽省第七届校园文化创作活动中被评为“安徽省十佳校园阅读推广项目”,我本人也被评为“安徽省十佳校园阅读推广人”。我赶忙把这一喜讯与《中国教师报》的编辑分享,编辑向我表示祝贺的同时又提出希望采访我,这实在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接受采访的日子到了,我从小时候的阅读启蒙讲起,讲到后来的阅读中断,又讲到自己的“觉醒”,然后讲到组建“读书会”的故事。不久,《一盏“小桔灯”照亮书与人》这篇对我的专访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继而被多家数字媒体转载,这对我而言真是莫大的鼓励。 4月2日,我在《中国教师报》的微信公众号上浏览到一则信息:“读创进校园·寻找读书种子计划(临沂站)”即将开幕。温儒敏教授曾说,“教师都应该是‘读书种子’”,这与“小桔灯”的理念是一致的,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还计划带着读书会的骨干成员一起参会。 阅读的尽头是写作。从临沂回来后,我们成立了“小桔灯”叙事者团队,读书会的17名骨干成员全员参加。我们开通微信订阅号,每周至少写2篇教育叙事,周日在微信群里接龙“交作业”。现在,我们已经坚持了30多周,每人至少写了60篇原创文章,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然,在写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感觉没有什么可写”“写得不够深入、缺乏思想性”等,但是没有关系——越是感觉没有什么可写,越是倒逼着我们去读书,读多了自然就有内容可写了。 渐渐地,我们对教育愈发敏感,那些曾经熟视无睹的教育现象,开始引发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也不再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因为每天都会有新的教育故事发生。团队成员赵芝灵校长说:“上学时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上班后最怕的就是写论文。现在我一点也不害怕了,感觉自己的写作进步很大。”团队成员李淑侠校长说:“其实每天都有鲜活的教育案例发生,只是我们懒得动笔,这些创作的小火苗也就渐渐熄灭了。现在由于有了写作的任务驱动,一旦有灵感马上就会记录下来,每周交作业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中国教师报》是中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我深深认同《中国教师报》的办报方针:“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中国教师报》见证了我的成长,并且还将继续见证“我们”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第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