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河北省石家庄市积极融入三地协同大局,与京津两市教育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路径不断拓展。石家庄市教育局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成果引进、师资培养等举措不断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助力石家庄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共谋共建协同机制。石家庄市教育局第一时间成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工作办公室,保证了各项工作顺畅开展。 在紧锣密鼓的谋划和推动下,2015年石家庄以市政府名义与北京市教委签订《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为与北京市开展教育交流合作铺路搭桥。同年,石家庄市教育局与天津市教委签订《现代职业教育帮扶合作框架协议》,为与天津市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5月,教育部召开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加快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河北共享。当年10月,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石家庄市主动作为,谋划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力求在更高层面、更新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在石家庄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带动下,各县区与京津教育交流合作多点开花,先后与相关行政区或知名学校签订合作协议13个,与88所京津优质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深入开展教师、校(园)长挂职交流、互访互学等活动。 2023年5月,12所京津冀中小学共同发起的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联盟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成立,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创建了新平台。2023年8月,河北正定中学承办了第七届京津冀台中学生教育发展论坛,京津冀台中学生教育发展联盟于2017年7月成立,每年组织一次年会活动,旨在搭建海峡两岸和京津冀地区长期的教育交流平台,让中学生共享丰硕、多元的教育资源。 合作办学共享资源。石家庄市通过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创建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名校,先后打造了石家庄市北附学校、首师大附属石家庄学校、北外附属凤凰外国语学校三所学校。借助北京高校优质师培资源、管理资源、课程资源等,三所合作校办学起点高、发展快,业内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 在开展共建共享中石家庄市也客观认识到与京津教育资源的差距,基于市情多层面多途径利用好京津优质资源,在合作办学中注重在文化创建、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融合。同时,建立教育教学联合体、开发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开展“同上一节课、同步共教研”活动,将名师资源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实现跨区域跨时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成果推广扩优提质。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石家庄市教育局结合本地教育需要,选择并推广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两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扩大了优秀成果的覆盖面,提高了区域教育质量。 石家庄市教育局结合区域实际,聚焦“我在哪”“我去哪”“我怎么去”三个问题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区(县)—校”三级联动机制,明确量化了项目实施任务;建立成果交流“校展示会、学期总结、年末评估”的评价机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实践问题,形成树状成果群模型,两个项目涉及石家庄市16个县区的58所学校,涵盖城市、乡镇、山区,全面赋能石家庄基础教育的扩优提质。 “双名”培养全面跃升。为实现教师队伍素质全面跃升计划,分梯队打造石家庄市中小学教育领军人才,2022年石家庄市政府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实施为期三年的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简称“双名工程”)。仅2023年规划并完成了9个培训项目,培训名师名校长1400人次。 “双名工程”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链接京津乃至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优秀校长教师资源,精心设计培养培训方案,激发参训校长教师二次成长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以更坚定的教育初心、更广阔的教育视角、更积极的教育心态、更扎实的专业功底履行肩负的教育使命。 (作者单位分别系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石家庄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