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师生之间
有时,忽略是一种特别“关注”
唐传花

    在课堂上,闹闹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他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眼神时常游离于教室之外,外面的世界总是比课堂上的内容更吸引他。作为班主任,我多次与他沟通,试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批评不自觉地越来越多,言辞也越来越严厉,但这些对他并没有太大影响,甚至让他变得对我爱搭不理。

    那天,闹闹又一次在课堂上走神。当时所有学生都在专注地做题,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闹闹却目光空洞地盯着窗外。我忍不住走到他身边,提醒说:“抓紧时间写作业。”他轻轻应了一声,但依旧盯着窗外。

    这样的场景已不是第一次,为了他我操心无数,做过无数次思想工作,换来的却是他的无动于衷。每次谈话结束,我总以为他会有所改变,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看着他无所谓的态度,我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用错了方法。

    一天下午,讲台上的我再次看到闹闹走神的样子,骤然被一种无力感深深裹挟。我的耐心似乎已消耗殆尽,在付出这么多“沉没成本”后,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与其让他这样心不在焉地坐在教室里,不如让他出去玩个痛快。”我愤怒地对他说:“你要是觉得外面比课堂有意思,那你就出去玩吧,玩够了再回来。”没想到,闹闹居然真的站起身,径直朝门外走去。他那副轻松的样子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又一天,闹闹刚被我“请”出教室,突然有个学生悄悄走到我身边,轻声说道:“老师,闹闹的作业本不见了,他正好找到借口躲出去了。”我心里一惊,正在考虑是否要把他叫回教室时,隐约听到他在走廊对同学得意地说:“我敢打赌,3分钟内老师一定会请我回去!”他的语气里透着一种挑衅与得意,那一刻我愣住了。

    原来,他早就摸清了我的脾气,并抓住我“关注”他学习这个根本出发点,让他觉得“出去玩”不过是一个工具,实际上还是在逼他学习。我突然意识到,因为自己过度关注他的行为,才让他把关注当“人质”,有了“可进可退”的主动权。或许,我应该尝试相反的方式——忽略。

    忽略并不意味放任不管,如果我继续一味地批评和关注,只会让闹闹愈加沉迷于这种“游戏”中。他以为我在乎他的每一个举动,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吸引我的关注上,而不是思考如何认真学习。我决定给他一个“教训”,让他感受被忽略的滋味。

    于是,这次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几分钟后就把他叫回教室。我强忍着内心的焦虑,假装没有听到他在走廊奔跑嬉戏的声音,继续专注于教学。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5分钟、10分钟、15分钟……教室外的声音渐渐平息,我知道闹闹可能已经意识到了什么。果然,20分钟后他出现在教室门口,脸上不再是得意洋洋的表情,而是有些沮丧与忐忑。

    他站在门口,眼神闪烁不定。我没有立刻搭理他,而是继续批改当堂作业。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鼓起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您让我进去吧,我的作业还没做呢。”我松了一口气,“忽略”终于起了效果,“教室是你们的,想来就来呗”。这次,闹闹不像以前那样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坐下开始补写作业。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观察他。这让我心里感到一丝欣慰,也让我深刻反思以前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认为教育就是不厌其烦地引导、劝诫和督促学生。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过度关注和批评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将教师的批评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闹闹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而不是强制改变。因此,有时候忽略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爱,是对学生的深度关怀与理解。

    其实,我在选择忽略闹闹的时候,心里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一旦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随时接纳并帮助他回到正轨。这时忽略不是冷漠,而是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学生的成长,是对学生的另一种关注与期待,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继而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