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主动回应人民对美好教育的热切期盼,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顾发展历程,深刻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蕴含的政治属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确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凸显了师德师风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看,政治素养始终是师德素养的核心内容,在教师队伍建设任务中摆在首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独立部分进行部署,明确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教师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立场问题,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立场坚定,站稳站正站好三尺讲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教师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正是要求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深意所在。 直面现实问题,深刻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体现的人民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持续走深走实并步入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这一基调基本确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师德失范行为仍时有发生,这些典型案例既有言语过激、惩戒过度等教育方式失当的问题,也有政治素养不高、育人观错位等从教行为失准的问题,既有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收受礼品礼金等廉洁自律失守的问题,更有生活作风失格进而违纪违法的问题。虽然只是教师队伍中的个别现象,但他们触碰了师德底线,破坏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师德问题类型不断延展,失范边界愈加模糊,给师德师风核查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需要重视的是,随着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舆论环境深刻改变,有关师德师风的网络舆情事件燃点低、爆点高、传播快、关注广,各种不实言论满网飞,极易引发重大负面舆情,给教师个人成长、群体形象塑造和尊师重教环境带来严重困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主动出击、创新方式,及时准确核查处理师德违规事件,做好分析研判,适时主动公开,消除公众误解,坚决维护教育良好形象。同时,也要加强对恶意造谣和污名化行为的追责处理,坚决维护教师正当合法权益。 聚力教育强国,深刻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彰显的战略属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战略构想。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擘画教育强国宏伟蓝图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念兹在兹,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体现出对高尚师德风范的尊重推崇和对教师师德修养的首位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时代“大国良师”“强国优师”。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并重,但德行居其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就是这些“大国良师”“强国优师”的内在特质、精神旨要和理想形塑。当前,“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以德为先”,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深刻认识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的神圣使命,自觉以“人民教育家”为标杆,以“教育家型教师”为成长目标,踊跃投身“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生动实践,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新时代的师者荣光。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分中心副研究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