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山川如画。“诗仙”李白游历至此,不禁发出“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赞叹,大别山之名也由此而来。这片土地不仅风光秀丽,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革命圣地,有着“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的美誉,红色文旅资源丰富。
当前,红色旅游产业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红色旅游及相关行业收入在当地GDP中占比达30%,投身旅游业及其关联行业的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从业者多达10.5万余人。其中,为游客精心安排当地旅游活动、提供专业讲解、精准翻译等服务的“地陪”超过2700人。
蓬勃的红色旅游产业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根基支撑。坐落在淮河之畔的皖西经济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学校紧紧围绕《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的要求,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之路,想方设法为当地红色旅游行业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旅游人才,育人成果显著。
岗课融通,定向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编写引人入胜的导游解说词,练就出色的导游解说本领,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所在。为全方位提升地陪服务水准,学校集结教学骨干力量,携手知名教育科技平台“超星”,巧用人工智能将原本枯燥的解说词编撰过程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视频影像。学生可以对照视频开启沉浸式仿真实训,随后依据反馈精修解说词,让每一句讲解都精准到位、扣人心弦,充分激发游客的探索欲。不仅如此,为使培养出的地陪人才深度贴合当地产业特质,学校教学团队与当地5A景区强强联合,资深导游携手学校教师组建“双师”团队,全程深度参与教学与实训,切实提高学生导游词编写与解说实战能力。教学团队还别出心裁地打造了“岗上课堂”。每逢周末,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烈士陵园,让他们亲身实地讲述红色革命的烽火岁月与英雄传奇。在解说过程中,学生常常情难自已,热泪盈眶。在学生的感染下,参观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愈发浓烈。
接轨新业态,培养一流职业服务意识
在旅游领域,“吃、住、行、游、购、娱”向来是传统的6大基本要素。然而,随着时代浪潮推动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旅游业聚焦游客深层次需求,更加注重体验感,突出主题特色,衍生出“商、养、学、闲、情、奇”全新6大要素。
学校教学团队时刻保持敏锐嗅觉,密切追踪新旧旅游要素动态,深度剖析岗位知识技能架构,巧妙运用数字化手段重现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以鲜活实例为学生筑牢职业操守防线。就拿游客极为关注的购物环节来说,教学团队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与《导游服务规范》,引导学生精细把控购物次数与时长,维系好游览与购物的平衡,始终尊重游客的自主购物意愿,坚决杜绝指定购物场所的不当行为,遵循“游客有购物需求且自愿购物”原则,杜绝任何欺骗、强制手段,时刻为游客敲响理性消费警钟;当游客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犹豫不决,或因质地、价格、款式等因素纠结时,地陪人员严守游客自愿底线,化身游客的“购物卫士”,监督商家一举一动,谨防欺诈陷阱;一旦发现商家存在以次充好、抛售伪劣商品、不按质论价等不良行径,地陪果断挺身而出,向商家负责人严正交涉反映;若游客不慎购入假冒伪劣商品,地陪义不容辞协助退换,尤其当游客选购古玩或仿古艺术品时,地陪会贴心引导游客到正规文物商店,还不忘叮嘱保留火漆印以备海关查验,同时反复告诫游客仔细核对商品生产信息、出厂日期与保质期……
为全方位锤炼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与热忱的服务意识,学校与资深导游携手,为学生量身打造实训方案。在资深导游的悉心引领下,学生勇敢迈出自主带团的步伐,教师全程跟进示范,及时给予精准指导。历经重重磨砺,学生思维愈发敏锐,表达愈发流畅,学习热情持续高涨,职业素养、道德操守与服务精神全方位进阶,赢得游客的一致赞誉。仅在2023—2024年期间,就有10余名学生在市级旅游技能大赛中斩获一、二等奖,更有3名学生登上省级领奖台。
电商赋能,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学校教师团队紧跟时代脉搏,紧贴乡村实际,全力培育乡村振兴服务人才。霍邱县位于淮河之滨,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稻田虾、鹅肝、姜家湖草竹木藤工艺品等特产质优价廉,却曾因宣传推广乏力、渠道阻塞,一度滞销。为了兴农惠农,学校与县域农产品营销企业深度结盟,组织学生开展直播带货,拓展销售渠道。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实操技能,学校牵手县域电视台,邀请专业编辑为学生讲授直播的基本技能,助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极大激发了学生为家乡代言的热情与决心。学生踊跃担当主播,凭借专业所学为家乡好物摇旗呐喊,助力农副产品走出田间地头,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校精准锚定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凭借深度产教融合策略,培育大批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既为一方经济社会生态繁荣添砖加瓦,又为职教学生拓宽就业道路,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作者单位系皖西经济技术学校,本文系中华职教社规划课题“校企合作,‘产教’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路径的实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S2024TB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