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穿过茫茫草地,见到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寨就是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村。从此,这里就被誉为“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热曲河绕村而过、汩汩向海,为后人讲述着“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动人的红色故事。
2021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康复技术系教师包锐随乡村振兴帮扶队来到这里,用一双妙手和一颗仁心继续讲述新时代红色故事,努力做一名守护村民健康的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
做好健康志愿服务
在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简称“学院”)学生的眼中,包锐是位好老师。他擅长将复杂的针灸推拿理论融入生动的临床案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他参与的教学项目曾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班佑村群众眼中,包锐是位好大夫。他擅长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医术精湛,曾荣获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中医康复技能大赛推拿一等奖。2021年7月,他加入了由学院牵头组建的“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简称“志愿队”),与这片红色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若尔盖县当地的医药卫生人才短缺,农牧民卫生健康理念落后。学院担负起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使命,在院长张先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医药卫生类专业、专家与行业资源优势,组建了这支志愿队。
志愿队共有60余名队员,张先庚和若尔盖县卫生健康局局长任队长,包锐任副队长。他们传承红军精神,在当地组织“线上+线下”康养技术培训,开展卫生科普、康养防治服务、中药种植与加工、文化建设引导等活动,并先后前往巴西镇、求吉乡、铁布镇等地开展入户送药、送健康等服务,惠及万人,以实际行动守护若尔盖县广大农牧民健康,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刚来时,因为高原反应和环境陌生,包锐整夜难以入眠;如今,虽然有高原性心室增大、高血压等不适,但他努力克服困难,不但为村民提供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理疗服务,还在村里举办形式多样的健康讲座与义诊活动,编写《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科普手册》,开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大骨节病常用艾灸方法、妇科病、高血压、青少年近视防治等各种科普宣传,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与爱戴。
树好红色康养品牌
学院紧跟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以班佑村为重点,以若尔盖县13个乡镇卫生院中(藏)医馆为基础,充分整合本地红色旅游资源和学院康养专业优势,构建“政府—学院—行业—医院—企业”五位一体的“红色康养基地”,打造集人才培养、康养理疗、高反舒缓、健康宣教、中藏医药特色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旅游新品牌。
包锐是红色康养基地项目的具体执行人。据了解,在学院党委统筹部署下,若尔盖县2022—2024年挂牌建设了11个红色康养基地,预计到2025年红色康养基地的数量将增至14个,全面覆盖若尔盖县所有乡镇,并通过分年度挂牌、分批次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打造红色康养品牌。
不仅如此,依托红色康养基地,包锐和志愿队一边帮助当地培养康养人才、为当地群众治病养生,一边帮助当地探索发展药材产业的道路。他们利用本地特色药材甘松,结合中药艾叶打造了藏医特色品牌“甘棠遗艾”,涵盖了藏香、足浴包、艾灸条等产品,期望能切实帮助村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红色康养基地让当地群众受益良多。尕让罗周是班佑村村民,患有大骨节病,经常在基地接受针灸、浴足等理疗。他说:“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能够学习到健康知识,掌握常用保健技能,活得越来越健康。”
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
包锐不仅是一名好门巴,更是一名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他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让长征精神深植在队员、学生和群众心中,让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包锐和队员积极帮助村委会改善软硬件设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致力于推进曙光礼堂、红军栈道、班佑驿站、星空帐篷等项目建设,帮助村民共同致富。
包锐和志愿队队员一起创新性地设计实施了一套“党建+红色健康积分超市”管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村务活动、支持村“两委”工作等方式获得积分后,可以用积分在红色康养基地兑换针灸、按摩、理疗等服务。通过积分的获取与兑换,村民在享受优质健康服务的同时,提升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意识。
按照规定,驻村帮扶队员每2年轮换一次。2023年7月,包锐本可以结束本轮驻村帮扶,返回成都,但他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选择加入下一轮驻村帮扶。他说:“学院在若尔盖县的红色康养基地建设尚未完成,这里的工作我是很熟悉的,村民对我也比较认可,如果我继续在这里,相信一定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工作,让更多人共享红色康养健康成果。”
无论在广袤无垠的草地,还是在教书育人的讲台,包锐总是用自己的医术与热忱服务人民群众,用师者仁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医者与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