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科研中心组”赋能县域科研转型
张华中 朱明燕

    面对科研工作内容日益增加、科研任务要求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逐步加快等新形势,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围绕“提升区域科研质量、优化学校科研管理与实施、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自2020年12月以来组建两届“科研中心组”,通过完善组织机制、强化职能发挥、注重效能转化,变“单打独斗”为“团队作战”,逐渐形成了纵向贯通与多元联动的科研管理模式,在赋能县域提升教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方面提供了新路径。

    纵向贯通,赋能科研管理团队梯级架构。苏州高新区从区教育局、科研中心组、学校(幼儿园)、教师四个层级进行结构化分析,有针对性地架构了梯级科研管理体系,明确了各层级的职责和定位,进一步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组织机制健全完善。2022年区教研室通过制定《苏州高新区教研室科研中心组工作章程》,为科研中心组的组建、规范运作、科学研究等提供了明确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要求。

    人员遴选择优配强。通过两届科研中心组成员的遴选汇聚了一支高素质团队,这些成员的研究背景和专长使得团队在科研工作中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同时,成员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多学科,打破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界限,构建了县域“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机制,将原本分散的科研力量汇聚起来,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职责布局清晰精准。区教研室负责制定科研规划和政策指导,提供方向引领;科研中心组一方面对接区教研室的科研任务和要求,另一方面对学校(幼儿园)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学校(幼儿园)作为科研实践基层单位,建立健全校(园)级科研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和保障;教师是科研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科研能力。纵向贯通的梯级科研管理体系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多元联动,赋能科研管理职能协同发挥。科研中心组作为区域科研的核心力量,团队成员协作共进、分享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协同共审议,系统化推进科研制度完善。科研中心组坚持每月召开例会,积极开展各类科研管理办法或方案的审议工作,确保每项政策或方案贴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经过科研中心组的审议和完善,一系列科研管理办法和方案得以出台,并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集智共分享,聚焦性推进教师素养提升。科研中心组一方面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学术服务平台,支持学校、教师紧跟课程改革步伐,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科研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精挑细选,辑录经典优质文章,结集成《蓝海一粟》读本,以领读推荐的方式为教科研引入活水。在2023年1月《蓝海一粟》公开发布以来,已形成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情境教学、批判性思维四辑专刊,为全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研究材料。

    合力共诊断,多主体推进项目研究。科研中心组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交叉融合的课题研究过程性跟踪机制,利用科研管理数字化平台定期对省、市、区各级各类课题、研究项目和各类论文评选进行精细化管理,持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新动力。

    双线效能,赋能科研管理质量持续提升。高新区将线上科技优势和线下实际操作的便利进行融合,推动科研管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教科研管理数字化。高新区搭建了集信息动态发布、项目过程管理、成果积淀培育于一体的县域教科研数字平台,实现科研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处理,促成科学研究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追踪全区教师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多样化、连续性发展数据,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增值性评价。

    教科研效能迭代化。科研中心组成员定期举办科研大讲堂、专题研讨会、课题申报及过程管理培训等活动,促进全区教师与科研人员间的面对面交流。同时,鼓励和支持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幼儿园和小学的跨学段衔接研究、数学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合作研究等,实现资源的多元共建共享。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