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嘉论
寻找好课程的生长因子
潘照团

    “开齐开足开好”是课程实施的刚性要求。但在实践中,部分小学被时间锁住、被传统观念束缚、被惰性裹挟,在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如何开齐开足开好小学课程?关键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中的一句话——“根据培养目标,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这启发我们,只有目标明确、理念清晰、需求有数、激活资源,学校才能找到好课程的生长因子,进而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开好”的目标。

    明确目标,锚定课程方向

    明确培养目标就是要明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重申“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围绕根本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落实到实践层面,《行动方案》指出:“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显然,五育融合、差异观照、健康成长是开齐开足开好小学课程的3个支点。

    五育融合要求学校严格遵照国家规定,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分配各类课程的课时,每个学科的节数、总学时要足够,尤其是综合实践、劳动、班会、地方课程等非考试科目一定不能为考试科目“让路”。从五育融合的角度,学校更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集体荣誉教育、本土乡情教育、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等落到实处。

    开好课程要求重视差异、分层施教,凸显个体观照。2023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接受采访时,对于“如何开好课程”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仅仅满足于开齐开足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愈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由此可见,课程设置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利用长短课、“走班制”等方式,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健康成长要求学校设置课程不能满足于“低保”水平。比如,曾经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周课时要求为:低学段4节、高学段3节。这远远达不到如今“每天运动1小时”的要求。健康成长指向下的课程要求学校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仅要实现让学生“每天保证1节体育课”的目标,而且要努力实现教育部2024年9月提出的“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新目标,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只有课程落实到位,才有可能破解“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体育课“怪圈”。

    因校制宜,让学生“适性成长”

    好课程绝不是千篇一律的。各校要树立“因校制宜”的理念,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性成长”。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是课程设置的增长点。树立“因校制宜”的理念,学校会知道在允许的范围如何调剂课程,于何处着力深化;会知道在边界处做好“立”与“破”,在可能的空间寻找学校特色办学的路径。

    比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围绕“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1+X”课程——“1”代表国家课程,“X”代表个性化课程。学校锚定“聪慧”“高尚”与“奠基”3个关键词,开辟了当时城市学校少有的种植、养殖课程,并且很早就从语文课程中延伸出了书法课程——因为书法同文化、文学、美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看重的是“这一件事同其他事情产生的联系”,而非无限延伸的课程内容。从效果来看,学校实施的40多项“X”课程对学生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再如,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以“创每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开设了校内“24动”体育课程、校外“24馆”学习课程、社会“24暖”公益课程等“大境脉课程”,立足于“能够回味”与“值得回味”两个基本点,朝向“行健、善习、厚德、大方”的育人目标,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让学习在广大、真实的境脉空间真真切切地发生。

    活化资源,挖掘学校课程实施潜力

    吃透政策、秉持先进理念、融通认识,能够为学校提供一张好课程的蓝图。但蓝图仅是构想,要付诸实践离不开“活化资源”这一策略。

    实施“活化资源”策略的前提是“分析资源条件”。学校设置课程要从时间、空间、人力3个基本面分析资源条件。

    分析时间资源条件。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怎样合理分配有限资源?2002年,温州实验小学开始“每节课35分钟”的改革探索。2023年《光明日报》刊发文章《打破“40分钟一堂课”,多地中小学探索长短课》,指出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特征和学科学习规律,学校可以“因学定时”,长短结合,使课程丰富而饱满。

    分析空间资源条件。学校要充分挖掘行政班之外的学习空间价值,合理利用“走班制”等形式最大限度盘活学校场地,让校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分析人力资源条件。除了学科专职教师外,学校应该明确掌握有特长、能够支撑特色课程实施的教师数量;知道有多少校外资源可供调动,家长群体内有多少资源可以挖掘利用……这些因素决定了学校个性化课程拓展的上限。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半数以上的学生家长是高校教师。学校借力登高,专门设立“家学周”,设计实施“家本课程”,由家长陪伴孩子开展项目化学习周体验活动,有效落实新课标中“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另外,在课程设置层面,学校要重视3张表:作息时间表,课程总表,体育活动表。3张表相互对照,促进时间、学科、场地、人力等资源融合。融合的前提是学校对学习科学的积极应用与转化,包括动静结合、文理交错、左右脑和谐发展等。其原则是遵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

    课程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质量。有追求的学校不能只满足于“开齐开足”课程,要不断以“开好”为目标创新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