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被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标志着“中国年”华丽升级为“世界年”。2025年,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即将盛大登场,这不仅意味着春节所蕴含的中国基因、节日仪典和深邃文化内涵得到世界认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佳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写春联、贴福字、剪纸、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 。 传承民俗文化,涵育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无处不在,为学生人文底蕴的涵育提供了肥沃土壤。春联作为春节独特的文化符号,对仗工整、寓意深远,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和对家国的诚挚祝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春联的书写与张贴活动,让他们在一笔一画中品味汉字的精妙与韵味,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一撇一捺、一词一句间触摸历史的脉络,潜移默化滋养人文底蕴。 2024年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揭晓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与主标识。“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巧妙地以“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传递出美好的祈愿。主标识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双“巳”合璧既寓意着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的吉祥关联,又饱含着喜庆美满的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 。 品味特色文化,涵育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春节期间的特色文化,如剪纸、年画等,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以剪纸艺术为例,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民间艺人与学生的巧手雕琢下,瞬间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惟妙惟肖的神话人物。学生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对称、比例、线条等美学元素的运用,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独有的韵味与审美风格。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发现美、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心中的美好具象化,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 参加劳动实践,涵育劳动素养和创新实践。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装饰布置、制作灯笼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与培养劳动意识的广阔舞台。以包饺子为例,从和面、擀面皮到包馅料、捏造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与挑战。学生还可以充分发挥创意,包出金元宝形、小老鼠形等各种造型奇特的饺子,为传统美食增添别样的魅力。春节的家居装饰布置同样意义非凡,学生与家人一起用红灯笼、中国结、剪纸等元素,将家中装点得充满节日氛围。他们亲自裁剪、悬挂、粘贴,把对新年的期待融入每一个精心布置的角落。通过参与这些劳动,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增强劳动意识 。 践行志愿服务,涵育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志愿服务不仅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是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春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低保老人贴春联、打扫卫生;在车站、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协助交警维持秩序,为行人提供帮助等。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深刻了解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肩负的责任,进而有效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数字技术赋能,涵育数字素养和文化自信。在数字化时代,春节与信息化资源紧密融合,为学生数字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借助数字资源与网络平台,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春节文化。博物馆、文化馆在春节期间推出的线上展览活动,通过虚拟现实、高清图片、详细讲解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与春节相关的文物、历史资料以及民俗文化知识。学生足不出户,仅需要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便能深入了解春节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探究不同地域的春节特色。虚拟现实(VR)技术为新春科技拜年带来了更为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春节的浓厚氛围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在线上展览中,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朝代的春节贺岁礼单,直观了解古人过年的丰富与讲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化自信也随之油然而生。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并分享到网络平台,记录自家的传统习俗与春节故事,亲身感受春节文化强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进一步坚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 春节赋能“社会实践”,民俗涵育核心素养。春节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借助春节这一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浓浓的年味中生根发芽,在春节“社会实践”中悄然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以“春”化人,以“节”树人,润物无声,润心无痕。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