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聚焦·关注“问题学生”之争③
“问题学生”是教育路上的试金石
李 成

    近两年中小学教育圈流行一句话:一个“问题学生”,一定是家庭中病得最轻的人。孩子的问题一定能在家庭找到答案。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当下,学生的问题有增无减究竟是何原因?是“问题学生”变多了,还是学生的问题变多了?

    一年前我调到一所成立4年的学校任教,遇到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男孩,他一听到音乐声就不分场合手舞足蹈,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继续。不仅如此,他与同学相处时也常常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是一个‘问题学生’”。遇到这样“棘手”的学生,一定有教师或多或少在内心这样定义过。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如果简单粗暴地把男孩定义为“问题学生”,频繁进行训诫或无视其行为,便很难引导他向着我希望的方向改变。

    教育控制论主张在应对学生的问题时,要试图解释其行为,找到行为背后的主导思想或诱因。这一观点在威廉·格拉瑟的《了解你的学生》一书中也有阐述:纪律问题乃总和行为。行为、思想、感觉、生理这四大要素组成了“总和行为”,这四个部分通常不会以相同的比例呈现,但每个部分在人的行为中都会以某种比例呈现出来。也就是说,“问题学生”的“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水面之下的事物需要深入探寻。更何况成年公民的教化尚且要遵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规律,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出现行为异常,更需要教育者发现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并想办法满足。

    前文提到的男孩,我和同事尝试了许多办法都不奏效。于是我深入孩子家庭,了解到他的家庭生活复杂且缺乏温情。掌握这些情况后,我判断他是因为极度缺少爱和陪伴才做出如此出格的行为,便以此为突破口。比如暂时让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起居,在家中严格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并禁止刷短视频,在一段时间内每晚让家长给孩子录制20分钟的唱跳视频,同时与科任教师协商对他的课堂要求循序渐进,不强求。慢慢地,他那些挑战秩序、情绪控制不良等问题便不再发生。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我们的学生不像成年人那般对生命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这就需要教育者能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努力提供支持,这样当学生遇到问题、遭受挫折时或许能够更有耐心地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转而伤害别人、伤害自己。

    教育学就是社会学、是民生,而“问题学生”或许是教师教育路上的试金石。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首先当摒弃对学生的分别心,哪里有全然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慷慨豪迈呢。出现问题的学生是教育之路上的必然,他们需要的是关注而不是歧视。为此,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观察、分析其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关注其底层心理,不让学生因为“求关注”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而上升为对抗行为;还要“禁”的得法。问题背后可能是长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的积压,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时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给家庭和学生一个缓冲。当然,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时时巩固,避免反弹。问题并不可怕,当我们把学生身上的不当行为改变后,再适时传递好的观念,才能帮助学生获得长久的成长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笕弘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