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注定成为好老师的助手
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在“新校长传媒”公众号上撰文,全世界教师的工作流程都差不多,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后辅导、测试评估……现在有了Magic School,教学中几乎所有高频环节都可以让AI代做。比如,教师只需要填写年级、课程主题和课程目标,AI就能生成精准的课程计划。再进一步,如果能把重难点和之前教学的经验或误区告诉AI,那么它生成的课程计划就像一位资深教师做的。你还可以继续与AI合作,把哪里需要讨论、哪里需要思维工具、哪里需要加入前测等告诉它,它就会提供颗粒度更小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整个教学链条上,原来教师用于上课前准备的时间占了一半甚至60%。现在不用了,可以腾出大量时间面对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从利用AI当助手到重塑教学流程,再到用学生与AI合作的成果来改进教学,这正是教师专业视野扩展和专业成长方式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重新审视自身职业价值的过程。借此,教师初步完成了从一个“讲授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打交道,真正成为引导者、教练、评估员和咨询师。
让人工智能融入环境而成为环境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马志太在“海教思维”公众号上撰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应用加速,教育行业也将发生深刻变革,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动能。我理解真正的数字化应该是由四个关键底层技术支撑,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其他三个技术还未在数字化学校这个场域中真正全面展开应用场景时,人工智能异军突起。要想使人工智能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离不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这三种数字化底层技术的发展和支持。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环境而成为教育环境的过程中,一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是互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人类的参与和智慧,人工智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输入的数据、知识和监督;二是“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从研发、实验测试、数据获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投入。虽然这些投入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创新思维、技术突破、教育需求等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及时、足够的投入可以加速和保障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希望人工智能能融入环境而成为环境,能够真正赋能教育,助力学生的成长。毕竟,技术进步的宗旨是服务于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学生获得更有个性、更有活力、更有品质的教育。
技术赋能教育不是技术的简单相加
中国教育报记者焦以璇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人工智能作为工业4.0时代的技术代表,已经深深嵌入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和持续迭代升级,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简单相加,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看来,与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技术总是作为一种教学“助手”出现不同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的泛化性与内容的生成性,使其在知识教学中表现出了能够部分取代教师的迹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需要具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一要知晓原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功能、实现机制;二是赋能学习,可以用人工智能进行知识搜索、生成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模拟等;三是优化教学,如英语课中ChatGPT可以作为写作提示生成器、班级讨论问题生成者等;四是交流分享,能将人工智能用于学习和教学的经验传递给其他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技术形成互补、协同、创新的关系。
(伊哲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