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人间温暖
王 霞

    小时候,母亲总在这时唠叨:“大寒小寒又一年。”她笑眯眯地忙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按母亲的话说:“过年过得是心劲儿,有钱大过,没钱巧过。一家人和和气气在一起,欢欢喜喜往前奔就好。”如今,我已到了母亲当年的年纪,再想起这话,顿悟这就是过年的本质,是人们对过年最朴素、最美好的诠释。

    母亲的年其实筹备了一整年,过年的林林总总是在一年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中积累的。比如,日常的食用油点点滴滴都要节省,留下来过年“走油”(做油炸食品);夏秋的一些稀罕菜蔬可以晒干储藏,春节泡发了吃;去商店总会看看那些布料,有物美价廉的就买,春节给孩子做新衣……不过真正的忙碌还是在腊月,吃过腊八粥就开始红红火火“备年”。

    最有仪式感的是小年时的祭灶。虽然灶台上没有了灶王爷的神像,可母亲还会履行一套繁复的程序。别的记不住,就记得封灶王爷嘴的灶糖,又脆又香、入口即化。这天还要扫房。母亲把我们都赶出去,把家什用旧报纸盖上,用头巾把头发包住,把鸡毛掸子绑在一个长竹竿上,然后把房顶、屋角到处的积尘掸得干干净净。最后,母亲把窗帘洗净换上,把窗户擦得一尘不染,连锅碗瓢盆都用炉灰擦洗得铮明瓦亮。母亲承受着艰辛生活的压力和劳作,让我感受到的却是对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三十的饺子、初一的拜年都是过年的重要内容。

    三十的饺子连用菜都很讲究,多数要用韭菜象征“久久有财”,也可以用大白菜寓意“百财”。备馅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刀与案板撞击,发出有力的“嘭嘭”声,因用力大小不断变化,这声音便有了富有韵律的强弱节奏。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最响也最长久,这说明包的饺子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意味着“长久有余财”。

    饺子的边缘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母亲包的“弯月”饺子还有一个胖胖的肚子,一是馅多好吃,二是表示富有。也有的人家把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饺子就连摆放也有讲究。母亲是山东人,摆饺子要用圆形的大托盘。先在中间摆放两只饺子,然后一圈一圈向外逐层摆放,这叫“圈福”。有的人家更讲究,每个盖帘都要摆放99个饺子,而且要布满盖帘,这叫“久久福不尽”。

    对于孩子来说,新年里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拜年了。大年初一,一早就被鞭炮“炸”醒。等吃完热腾腾的饺子,街坊邻居的小伙伴就凑齐了,大家一起走家串户大拜年。这一天,家家院门都是敞开的,孩子跑进去“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乱叫一气,最整齐的就是“过年好”这一声。

    至于其他过大年的种种习俗,辽阔华夏地分南北,各有特点,可所有习俗的主题都脱不开敬畏天地、慎终追远、寄望未来。说起来最有深意也最有趣的要算饮酒了: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酒礼也是根据宴饮不同而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是以长者为尊、为先,唯独过年例外。

    古时过年,人们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酒来祛邪驱疠,比如用川椒和侧柏叶泡的椒柏酒、屠苏酒。宋代诗人成彦雄的《元日》是这样写的:“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两鬓华发的诗人说自己无法率先品尝屠苏美酒——为什么?因为年老了。

    明末秀才徐树丕的《识小录》生动记载了屠苏酒的起源、制作和饮用规则,其中“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也”正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知和心理需求。古代医疗资源贫瘠、劳动效率低下,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长,最是盼望着老人长寿、孩子健康。因此,小辈先饮屠苏酒的习俗,其实满足着人们新的一年对未来、对家人最美好的祝愿。如今物富人丰,饮屠苏酒的习俗已悄然淡去,所余的是阖家举杯、共庆团圆的温馨。

    无论时间过去了多少年,无论习俗的形式是否改变,“过年”这件事始终连缀着人们的血脉,让人们在欢乐之余警醒自己:好好珍惜时光,也好好爱护这个温暖的烟火人间。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