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校对校“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是落实国家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2022年6月起,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重庆市城口县教委、教师进修学校,在大巴山腹地,开启了一场对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的持续性精准帮扶行动。
“精准帮扶,就是要因地制宜、一校一策,根据学校实际需求,探寻解决困扰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重庆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教育帮扶对推动乡村振兴、教育优质均衡至关重要,但也常常面临帮扶重点不明确、资源供需不匹配、可持续性不够等难点。
为此,重庆市教科院找准问题、精准下药,开展基于大调研的精准化、个性化帮扶,构建了立足调研、立足需求、立足实际、立足优势等“四立足”精准帮扶实践范式,探索出“需求调研—任务确认—对策共谋—按需施策—复盘深化”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推进实践样本。
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更高了,本土课程更具特色,教研机制不断完善,一系列阻碍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得以有效破解……近三年来,咸宜镇中心小学获评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重庆市书法艺术教育名校,师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120余人次,校长获评2023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一所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长效支持体系持续向下扎根。
帮忙不添乱,基于大调研构建帮扶路径
距离重庆市主城区近400公里的咸宜镇中心小学,地处大巴山腹地,学校通过多年耕耘发展,提炼出“练字炼心”的办学理念,“墨香少年”画像已成为该校的文化符号。
在学校既有条件基础上,帮扶首先从哪里入手?负责帮扶的项目组认为,只有经过充分调研、诊断,才能系统梳理、精准把握学校的真优势、真问题、真需求,明晰培训的方向,并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陪伴成长。
“我们发现,学校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文化体系与课程体系无缝衔接,让师生接受学校的文化体系并落地开花。”培训项目指导专家、特级教师周光琪介绍,项目组正是在立足大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出“四立足”精准帮扶实践范式与精准帮扶推进实践路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对教材的把握。因为对教材的处理不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突破重点难点。”咸宜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冯悦,一直困惑“教材应该怎么讲”,类似这样的困惑也是咸宜镇中心小学多名教师的心声。
基于咸宜镇中心小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和需求,项目组从“做中学”着手,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形成一个动态的个性化培训过程。无论是专家入校,还是咸宜镇中心小学种子老师到重庆各小学访学,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基于咸宜镇中心小学的具体问题。
突出问题导向,实现帮扶“个性化定制”
2023年3月,咸宜镇中心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到重庆九龙坡区兰花小学访学培训,没有大课讲座式的你说我听、没有空话套话……兰花小学老师和咸宜小学9位老师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开展数学集体备课,通过解读教材、研读课标、转变教学方式,结对师傅展示了什么是“脑中有纲(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手把手教徒弟把握教学重难点。
巴蜀小学、大田湾小学、兰花小学……近三年的时间里,项目组组织咸宜镇中心小学教师走进重庆多所名校现场感受和学习,并在一线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与反思,帮助咸宜镇中心小学老师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准确梳理项目过程中的问题,项目组还研发了《专家入校调研记录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表》《班主任工作调查问卷》《学员访学手册》《访学反馈表》等工具。组建了包括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在内的研修指导团队,开展教育活动设计——种子教师前往重庆多所小学“说课、听课、评课”,这个过程对种子教师素质整体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任务化驱动的培训针对性更强,能满足不同地方、不同教师需求,实现“共性课程,个性成长”。
“该项目既有‘整体推进’,又有‘精准帮扶’,真正发挥了教研机构的专业优势,做到了帮扶菜单的‘个性化定制’。”重庆市教委国培市培计划项目视导专家工作组在现场调研后评价。
用心用情用智,助力师生拔节成长
因地处边远农村,咸宜镇中心小学485名学生中有70%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多是隔代抚养,孩子往往视野受限,职业规划不清晰,难以树立面向未来的职业观念。
2024年4月开始,项目组邀请重庆市各行业多元化导师队伍进校开展学生生涯启蒙活动,激发乡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发现自身的优势,憧憬更美好的未来。
袁瑞鸿是重庆市“开口即美”口语表达课程专家,曾荣获齐越朗诵艺术节比赛一等奖。他生动地给孩子们介绍发声器官,从“呼”与“吸”开始带领他们感受正确的发声,从“a音练习”到“抛射式a音练习”,再到有趣的“嘿哈”练习,学生感受到了发声的奇妙。“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当稚嫩的童声回荡在学校操场上,师生共同演绎的《在山的那边》朗诵,唤醒了孩子对远方的向往与憧憬,让他们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磅礴力量与无限希望。
在生涯启蒙活动中,导师还与学生分享自身学习、工作拼搏的故事,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在他们心底悄悄埋下梦想的种子。
“那些关于远方、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憧憬,变得愈发清晰具体,孩子的学习也由此有了更为强劲的驱动力。”咸宜镇中心小学教师表示。
孩子们享有教育资源的变化,正是咸宜镇中心小学快速“蜕变”的缩影,学校一批管理和课程改革的种子教师得以快速成长,班级管理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该校研发的“巴山星火”大思政课资源包,在渝东南片区教师工作坊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小手拉大手,文化兴万家——书法育人系列德育活动”获评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德育品牌;学校跻身全市10所书法教育名校行列……下一阶段,项目组还将继续开展“高效能的管理团队”“用好新教材,落实新课标”“发现我的未来”等专题培训课程。
“无论是专家组前往城口进行‘跟岗指导’,还是种子教师来到重庆主城的小学进行‘跟岗学习’,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了个人教学需求自助,使‘精准帮扶’真正产生实效。”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钟儒成、张帝单位系重庆市教科院,邱文进单位系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