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波是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总校长,作为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班的“同学”,我是先读秦波的学校后读他的书的——这种对照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在这种相互印证中也能发现更多关于童年的“秘密”,更深刻理解秦波养护“童心”的意义。
————————————————
“我们是幸运的!”2023年岁末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秦波名校长工作室揭牌活动暨“向儿童学习”教育实践研讨会在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举行时,包括高校教授、教育学者和全国名校长在内的一行人有如此共同的心声。一所从未见过的学校在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下扑面而来,从此刻在了心里。
每到一所学校,在没有深入接触文化肌理的时候,通常带给我们感受体验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一个是学校的风物,这两者往往也是教育观察者对一所学校的品质进行基本判断的重要依据。走进童心小学,我们便是据此来认识“童心”的。
童年是健康完整的生活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重要的人当然是生活在这里的师生。举办活动当天,参会者下车后就看到一些学生穿着校服很随意地站在校门口,他们三三两两地随意站着或走动,没有教师组织,也没有整齐的队伍……他们是以课程活动的方式做展览,“顺便”接待客人——真是“顺便”,没有统一的台本,没有一句大人教给他们的话术,然而他们一开口却让教育同行惊叹。
“大朋友们好,您看,这里的作品是我们做的……”“这是我们童心的天圆地方,您抬头,上面是个大圆形;您低头,地是方的吧。天圆地方,这是我们童心才有的”“这墙上是我们老师,您看,这是我们班主任,她脾气有点不好,我准备跟她说说,让她不要那么急躁,对身体不好的”。每个学生几乎都以如此“纯天然”的表达方式带领我们参观学校,在一阵阵笑声中我们深感震撼,也有了许多疑惑。
竟然会有一所学校是这样“安排”学生介绍学校的,准确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安排”,没有“设计”。怎样的教育方式会孕育出这样的学生?怎样的教育文化能让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达成共识并为之行动?怎样的育人生态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生命状态显得如此松弛又完整呢?这些问题使我对秦波及其办学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一探究竟的渴望。
人是在环境中的。童心小学地处重庆两江新区最繁华的城市中间,被称作“城市中心的自然学校”。校园里有300余种原生态野生植物;20多种鸟类常年交替来此栖息,包括白鹭、蓝鹊;30多个供儿童游戏、学习的博物空间;可供师生耕作的农田30多亩,一年四季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师生可以按照时令变化在校园内进行较大面积的农事,且人人参与……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农耕的场景。孩子们挽起裤腿在稻田里插秧,拿着镰刀收割油菜,在学校的空地打谷子、打油菜籽,唱着歌拔萝卜、割红薯藤,拿着向日葵的圆盘,还会掰下来一个又一个玉米棒穿成串串挂在学校的自然馆里……
有了这样的农田和耕作的校园自然就慢下来了,因为农作物的生长自有时序,急不得,自然就有等待,有了自然而然的等待,就慢下来了,慢下来的学校,便很安静。慢了静了,就有了疏朗的空间。于是,童心小学的自然物理空间自然而然生长出自然的儿童美育课程,一年四季的自然课程成全了每一个儿童在这里完整而健康的童年生活。
“童心”是生命关切的美好
秦波提出了“自然而然的儿童美育”,这是以“向儿童学习”为理念的美育课程,是“向儿童学习”办学思想的有力践行。学校里一年四季自然而然的农事耕作就是一种和儿童校园生活与精神生长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立体且深刻的教育日常。
教育到了应该慢下来的时候了。许多教育同行都想到了这一点,而秦波做在了前面,他找到了一条适切的儿童教育改良之路。
他为什么能做到?在他的作品《向儿童学习》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秦波和秦波的童年一直相伴相随,换句话说,秦波是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自己童年的成年人,他用近乎纯净的文字慢慢地说话,说自己童年的生活,说自己和孩子的故事,说自己和美术教学的故事,说自己和学校的故事,说着说着,他的思想在缓缓向前的语言流中不断呈现出高度。
与童年相濡以沫是奠基秦波办学思想高度的厚土。他在书中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他对童年的关切——说不清这是他对自己的童年还是对他那么多学生童年的关切了,但这恰恰又是很美好的事情。
秦波对童年生活的村子情有独钟,对童年里的自然风物始终充满深情。“在乡村,我有许多小伙伴,我们不懂得什么是忧愁,也不晓得害怕,无忧无虑地相约到山上撒欢打滚儿,在草丛、树林里看昆虫搬家,听小鸟歌唱,或者下到河里摸鱼、捉螃蟹……”他还写家里养的那头牛及夕阳下骑在牛背上和姐姐一起回家的情景。在《玩出来的课程——走进毕业班的选修课》中,秦波说:“当我开始放映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放下了手中的笔,静静地观察这些泥塑或是绘画作品。我一边放映一边给这些城市的孩子讲我和乡村孩子一起‘玩泥巴’的故事……我讲得很开心,因为我又回到了当时的情景;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来到了一个未曾接触过的世界。”面对重庆名校毕业班的学生上美术课,起先学生只顾埋头写作业对他不予理会,而秦波将家乡和童年作为礼物送给眼前的学生,因为他知道类似“玩泥巴”的事情远比学生眼前需要做的那些试卷更有价值。
那时候他虽然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但我们分明看到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一位普通的学科教师。
教育是自然而然的生态
在那些故事和文字里,童年的秦波和秦波的童年彼此呼唤,血脉贯通汇聚于秦波亲手创办的童心小学,这所真正竭尽全力为儿童需要而存在的“自然生态学校”。秦波知道儿童需要怎样的教育,知道怎样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儿童教育中那些急功近利的问题,他知道做什么可以力所能及地保护儿童的童年。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要形成健康的理解,需要通过他们与自然的关系来验证,他们要与天空、大地、河流,与植物、庄稼……那些与他们生存不可分离的东西建立一种无限亲密的关系,那是带着质感与气味,甚至是肌肤相亲的关系。当下,如何让孩子拥有全面、健康、自由和自然化的生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秦波看得非常透彻。
秦波对童年接触的家乡文物以及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普通人是尊重和爱护的。这让我后来与他谈起“自然而然的儿童美育”这个话题时,对他提出的比如“超越社会角色的生命美学”的概念,对他提倡的“尊重”文化,包括对他在校园里似乎随处安放的那些巴蜀大地上人们曾经使用的瓶瓶罐罐,那镶嵌了许多仿古文物的学校大门……都能顺畅地理解并赞赏。他写与那么多学生之间的课上和课下的故事,我体会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秦波这个人的力量,是他充满个性的教育生活,是他大胆开创的教学方法和温暖的教育对话。
与其说他写这本书,倒不如说这本书是他做出来的,是他始终在他的童年观照下一步步丈量出来的教育空间。他的生命轨迹、阅历见识和情感思想都在日日相对的童年里被孕育、滋养,然后抚育另一群人的童年。
成长是生命的自然从容
秦波对人性充满了关怀,用一种近乎天真的眼光观照着人的童年,这与他紧紧拥抱童年是分不开的,他始终保留着对淳朴、美好、自然、诗意和对自由、个性、率真的向往,保留着这些隐秘的冲动。这份隐秘的冲动使他的生活充沛、充盈,也使他敏感、柔软、充满善意,同时还使得他的思想变得尖细且深刻,比他人更容易发现尘世中被遮蔽的意义。
秦波说:“我用树枝在泥土上、用手指在沙滩上、用铅笔在白纸上,不停地画呀画。我画家乡的山水、画美丽的花草、画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也画自己心中的梦想。虽然那些涂鸦之作显得那么稚嫩,但每次画完后我都会有一种满足和兴奋的感觉。”所以,他坚持在学校做儿童的原生态课堂作业展,一做就是20年。他开创性地把学校的“教研组”转型为“学研组”,从此开启了从研究教师怎么“教”真正转变为研究儿童怎么“学”。
秦波是有智慧的,这样的智慧表现在他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去解释生命,他从自己的童年出发去解释童年。这让他以一个校长的特殊身份去写作,呈现的文字气息、节奏与表达方式都显得卓尔不群,这份卓尔不群恰如童言般的憨厚与朴素。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离自己的童年总是渐行渐远的。幸亏有秦波,有愿意和秦波同行的那些人,他们与他们的童年紧紧相依,即使偶尔分离,也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回去,然后出发。
秦波说,在自然而然中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样子和世界对话,那应该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东娇在童心小学说的——“气质优雅,举止从容,生命完整”的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样子。
于是,秦波又引领童心小学从“自然而然的美育”出发向“自然而然的教育”走去……
未来,童心小学将带给我们更多对美好教育的期待。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教育集团总校长)
————————————————
校长名片
秦波,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总校长,重庆市骨干校长、正高级教师、重庆市名师,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计划、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出版《向儿童学习》《感悟成长快乐》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