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立场构建协同育人“场”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要求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这里的“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视界,坚持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亦即站在学生立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场”。 学生认同,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才能有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就是要站在学生立场,多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感受。基于此,我们构建的家校协同育人“教联体”有鲜明层次:共性问题召开主题家长会解决,主要是创设解决问题氛围、提供解决问题思路、描绘问题解决愿景,让每个家长都清楚当下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形成解决共性问题的方案并达成共识;小众问题创设双休日家长会客厅解决,主要是针对某一小众问题征集求助者,一般人数不超过10人,大家介绍情况、交流解决方案,最后由小众问题专家作专业指导并开展小众问题微讲座,这种方式对解决生涯规划、亲子关系、早恋、学习力提升、阅读习惯等问题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个性问题采取专项家访解决,学校遵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工作原则,站在学生立场寻求他们的认同和接纳,从而让好的建议得以实施,这是家校协同育人中关键的一步。正是通过这样的专项家访,让我们发现了学生问题背后的“现实困境”,进而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学生发生蜕变,获得更好发展。 学生喜欢,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才能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举措是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以学校为圆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构筑育人“同心圆”。社会各方构建的“教联体”一定是站在学生立场、基于学生喜欢,才会收到协同育人效果。校社协同为着力解决学生节假日迷恋手机,缺少运动场所、活动场所等问题,为喜欢打篮球的学生提供免费球场,为有才艺的学生提供社区展示小舞台,为致力于志愿者服务的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大舞台;警校共建着力创设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不用担心有危险,出现欺凌问题第一时间有人解决;医校协同肩负起孩子健康成长重任,每学期两次健康常识讲座、一次青春期教育、两次心理健康辅导,卫生副校长协同心理专家入校座谈,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种协同育人的“教联体”因为学生需要和喜欢而得以有效落地。 学生热爱,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才能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的热爱,才会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功能。以馆校“教联体”建设为例,学校与广东省博物馆开展馆校共建,开展历史文化主题研学,研学前调研97%的学生喜欢参加这样的研学,研学后调研有何收获,大多数学生了解到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主要陈列方向等常识性知识;学校和广州市花都区气象天文科普馆开展馆校共建,普及大气天文科学常识,学生到科普馆研学热情高涨,深度了解到场馆建设突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了解到花都气象50年的建设与发展,气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及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上的重要作用;学校还聘请气象馆长做学校科学副校长,加大馆校共建力度,未来气象馆将帮助学校建设秀雅学校校园气象观测站,这便是馆校“教联体”建设成果。 总之,站在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才会真正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效,真正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忠宝系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雅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宋文杰系广州市花都区秀雅学校副校长。本文系广东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初中家校合作教育实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82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