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惊又喜,村里的孩子不需要到县城读书了!”刚刚过去的春节,在外创业10多年没有回家乡的邱昉谋特意到母校福建省连江县马鼻中心小学走走看看,原先破旧的小学校已变成占地56亩的现代化学校,了解到学校学位一位难求、年年拿质量标兵奖的现状后,他不由得发出感慨。 马鼻镇距离连江县城41公里,拥有学前到高中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如今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与县城一样的优质资源。 县域教育如何扩优提质、优质均衡怎样扬峰填谷?2017年国家组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活动后,连江县顺势而为,提出“优在全域,均在城乡”的创建思路,将全县22个乡镇划分为四个教育组团,依托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和委托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带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布局、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优在全域就要放大优势,补齐短板。2016年连江县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认定后,进一步把城区资源扩容和乡村教育扩优纳入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近5年,累计投入5.65亿元改扩建学校。此外,连江县发挥侨乡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全县成立35个不同规模的教育基金,覆盖19个乡镇,捐建资金达到6.07亿元。 均在城乡就要先进带后进,强校帮弱校。连江县先后成立13个教育集团,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教学评价方面开展传帮带,加强过程管理,实施捆绑考核。同时,积极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优势,要求“一个好教研员成就一个好学科”,全县组织实施教科研“五级联动”机制,11个教研片实行教研员“分片包段”工作机制,从硬件到软件、从管理到课程、从城区到乡村、从中心片区到其他组团,实现管理共智、资源共享、课程共习、学业共长,带动乡村学校共同发展。 优在师资就要创新举措,培养卓越教师。为帮助新教师从“站上讲台”走向“站稳讲台”,两年来,连江县为新上岗的400多名新教师聘请“双导师”(一个教研员和一个学科骨干),组成“1+1+N”模式(教研员导师+一线骨干导师+N个新教师)进行导教,分年级分学科组成多个“新教师学科学习共同体”,进行为期一年的“手把手”指导。 为了扩大名师阵营,连江大力实施“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采取分阶段、分层级孵化培养。如名校长培养机制是从资格培训到提升培训再到名优卓越培养,教师培养机制是从合格培训到全员升格再到名优风格培训。同时,出台系列人才政策,取得了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近年来先后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省属院校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等高层次人才118名,招聘新教师770人,全面补齐缺编学科教师。 均在资源就要借助数字化,缩小差距。“这是一次难忘的听课经历,‘央馆领航社素质课’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东水小学教师林露露感慨道。 作为“全国第三批智能研修平台应用”和“央馆领航社素质课”的试点工作区,连江县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连江教育云平台”“中小学教师远程研训中心”“中小学信息学奥赛与创客中心”,设立10个互动教学、研讨点开展“空中教研”,实现优质课县—乡—村“三级多校互动”与支教地区学校开展“云授课”“山海教育空中论坛”等。同时,组建信息学奥赛教练团队、教育信息化技术指导团队、信息学科教研团队“三支团队”,全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如今,“古榕文化”“耕读校园”“赶海精神”……每逢校长论坛、教育沙龙、教学茶叙都离不开这些话题。“城区学校一校一特、乡村学校一校一品”的品牌效应凸显,为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支撑。 (作者系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